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5篇 势(3)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虚虚实实实实虚虚 李靖创造战争神话
唐朝开国名将李靖,是历史上从未打过败仗的极少数“兵神”之一,他对虚实战术的运用,已近出神入化的程度。
高祖武德四年,李靖随赵王李孝恭南下江陵,讨伐大军阀萧铣。
攻江陵免不了水战,李靖一面训练军士水战,一面大造战舰,并把造舰剩余的木材顺流而下,直奔江陵。部将们纷纷劝说:
“我们造舰若被萧铣知道,恐怕他会事先防备。”
李靖淡然回道:
“我就是要让他知道,王师不日东下讨伐他!”
战舰造好后,李靖准备向江陵进兵,部将又劝道:
“现在正处秋潮,水急浪大,恐于行舟不利!”
李靖回答:
“兵贵神速,趁水急东下,一日千里;萧铣一定想不到我们会在这时出兵,我就是要打他个出其不意!”
战舰顺流东下,很快来到江陵之前的重镇夷陵。夷陵守将文士弘面对突然杀到的唐军,应变不及,大败而逃,唐军一直追至江洲,守将盖彦举战败投降。不多久,唐军已兵临江陵,萧铣听到唐军杀近江陵,亲自领兵来伐战;李孝恭正准备迎敌时,李靖劝阻他:
“大军压境,萧铣亲来,一定拼死力战,锐气必盛;这时候和他交手,很难讨便宜,不妨等他气势转弱再攻,才有胜算。”
孝恭不听,果然吃了败仗,唐军多艘战舰被俘。萧铣军困守江陵已久,物资缺乏,看到唐军战舰便无心再战,纷纷上舰大抢物资;李靖看到敌军队形散乱,便说服孝恭回师再攻。正在舰上抢掠的萧铣军没料到唐军展开反攻,措手不及下,纷纷跳水逃命;李靖亲自率军追杀,不但大破萧铣,更将兵锋直抵江陵城下。
这一仗,杀得萧铣心慌意乱,关起城门,准备死守;并向另二个大军阀沈法兴、李子通求援。
李靖因势制权,下令将所有掳获的萧铣战舰全部捣毁,顺江流下。
部将们都觉得奇怪,好不容易打败强敌,掳获的物质不但不用,反而破坏流江?李靖笑着分析其中道理:
“现在江陵城还没攻下,万一沈法兴、李子通的援军赶到,我们岂不腹背受敌?把萧铣的战舰击毁流江,除了我们根本用不着之外,是要让这二人以为萧铣已被收拾;让他们虚实不分,不敢、不愿冒进;利用他们还搞不清状况的时候,全力擒拿萧铣。”
沈法兴和李子通果然上当,不敢出兵;不仅如此,连前来救援的萧铣部将高士廉看到江流上的战舰残骸,也以为江陵城破,吓得自动请降。
萧铣久等援兵不来,城中粮食越来越少,眼看着实在撑不下去了,不但打不过也打不了;无奈之余,只有打开城门请降了。
李靖在攻萧铣之战中,上述的三个虚实战术全用上了;在虚虚实实、实实虚虚之中,把敌人搞得团团转,不知如何守,不知如何攻。原本不弱于唐军的基本战力,被李靖的虚实、奇正互用战术,消蚀于无形之中,最后不战自溃,唐军全胜而归。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所谓正兵,包含的意义有二种:
(1)正规部队。
(2)指摆开阵势,正面作战的军队。
所谓奇兵,包含的意义也有二种:
(1)名词:出乎敌人意料而突然来袭的军队。
(2)动词:出乎敌人意料地突发性攻击。
一般的用兵原则,都是摆开阵势与敌正面作战,再以出乎敌人意料的突发性攻击,让敌人措手不及而获胜。
孙子兵法中,向来不赞成正兵对决,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正兵对决就是伐兵,只比攻城好一点点而已。为什么伐兵,是因为无谋可施,无交可伐;没招了,只好起动军队,展开生死对决。这一来,等于拳头对拳头式的硬碰硬:最好的情况是伤人一千,自损八百,勉强捞了个惨胜;最惨的呢?破军杀将,甚至亡国。
就因为以正合的代价太大,所以,孙子才特别提出,就算要以正兵交战,也要尽量另设奇兵,出奇以致胜;否则,老是以正兵决战,师老兵疲又劳民伤财,不知伊于胡底!
为什么尽量用奇兵不用正兵呢?因为正兵基本上是有形的物质条件,有时而穷;但奇兵则不然,是用计谋决胜负,基本上是无形的心理条件。只要脑袋瓜子好,就会无穷无尽,像天地般宽广无边;源源不绝,像江河一般奔流不息;非但如此,它还效果奇佳,本小利大。既如此,为何不多用奇兵,而少用正兵呢?
即以我们先前提过的张巡守雍丘为例。张巡的正兵相对于敌人,根本处于绝对劣势,所以他根本舍“正合”,而以“奇胜”。
张巡的奇兵,完全根据对手的兵形而设计,因势利导,因利制权,奇招百出,简直让对手防不胜防;最后,终能以一比廿以上的绝对劣势屡战屡胜,并多次重创敌人。如果他每次都以正兵对决呢!凭他那仅有的二千兵力,早就打完;但用奇兵则不然,因为是用脑袋作战,所以也就能奇招百出,“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了。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