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2篇 作战(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财,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用兵的基本条件是:“战车(驰车)一千辆、辎重车(革车)一千部、全副武装战士(带甲)十万、越境千里补给粮草、拢拢总总内外开销、人事公关的花费,从最小的胶漆补给物资,到车甲器械的损耗修缮;一天的花费,在千金以上,然后才能出动十万大军。
一开始就大算战争账,有两个意义:
(一)延续上一篇的庙算说,多算胜少算不胜理论。在庙算时,两军尚未交锋,胜负自然尚未可知;所以,开打之前,一定得具备上述起码的基本条件,否则别谈、别打;天下没有人能不用米,做出香喷喷的米饭。
(二)战争的基本开销这么大,所以:
(1)尽量不要轻启战端。
(2)开打之后,账单将高得吓人,而且没完没了。先自问:打得起吗?
但有了这些对战争的基本认识还不够,孙子又发出了下文中更严重的警告。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战争的花费这么大,代价这么高,所以,一旦开打,就必须打胜,而且得速胜;因为战争一旦拖久了,一定会战力递减,锐气消蚀,攻城则会有重大伤亡。军队长期在外征战,国家财政用度就会大受影响。
战力下降,士气受挫,财务耗损,物资紧张;一旦邻国知道我方窘境,趁机来攻,就算有智能之士,也无能为力了。
前面提到十万之师出动之前就有这么大的花费;一旦开战,就不仅是吓人的账单而已了。战争拖久了,就会内外交困,国力严重损耗;若有人趁机打落水狗,就全玩完了!
穷兵黩武 夫差败亡
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故事,最能印证孙子这个观点了。
吴王夫差曾击败越王勾践,迫使勾践称臣纳贡后,国力达到顶峰。
但夫差也从此志骄意满,其后二十年间,不断征战,伐齐、胁邹、迫鲁、攻楚;这还不过瘾,他还要搞黄池会,企图做天下霸主。
在夫差的恶搞下,吴国国力日渐衰退;相反的,勾践则不断埋头建设,励精图治,逐渐拉开与吴国之间的差距。从我长彼消,到彼长我消,最后终于在姑苏一仗,彻底消灭了夫差。
战争的代价这么高,拖久了后果这么严重;所以,在处理战争问题时,除了先庙算之外,还要有什么样基本概念呢?
别担心,孙子这里的议论,就是要为下文做张本。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用兵的基本原则是:
巧战速胜。
当然这是个很不容易达成的目标。既如此,则宁可战法实际一点而速胜,也不愿战法细腻而久战。
拙在这里不是愚笨、笨拙,而是朴实、实际的意思。
原因就像是上文所议论般——战争的代价太高,打久了后果太严重了。所以,宁拙速,不巧久。
道理很简单:
仗打得越久,对国家越有利的事,可从没听说过。
司马懿拙速取孟达
三国时代,魏国大将司马懿奉命讨伐叛将孟达。
孟达性格反覆无常,是个十足投机分子。之前叛蜀投魏,现在又要叛魏投蜀。而在事情未爆开之前,早就有人给魏明帝通风报信,明帝立刻交办给司马懿,要他预作准备。
司马懿马上给孟达写了一封信,信上说:
“你当年从蜀来归,蜀国恨透了你,必欲杀你而后快;现在外面传说:你又要叛魏归蜀,我以为这应非事实才对!”
孟达看到信,以为朝廷还不怀疑他,对于举事日期也就迟不能定。
司马懿写这封信,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因为孟达远在一千二百里外的上庸,他要先稳住孟达,争取行军时间,而事实上,司马懿这封信也真的奏了效。孟达起事后八天,司马懿大军就已兵临城下。由于魏兵来得太快,孟达慌了,立刻向蜀国及吴国求救,司马懿也立刻反应,派出两支人马阻击蜀、吴二路援兵,并下达了不计代价的攻城令。一场大战下来,魏军虽伤亡虽重,但终究还是擒杀了孟达。
事后,有部属对司马懿的战术提出了疑问,司马懿回答道:
“孟达人虽少,但粮多,足足可撑上一年;我军人数是孟达四倍,但粮食只能吃一个月。打消耗战,我们是一比十的劣势,但打决战,我们是四比一的优势。四比一的优势足可以抵消一比十的劣势,所以只有不计代价,速战速决一途了!”
司马懿的策略完全正确,如果采包围的持久战,不但四比一的优势消失不说,还得面对一比十的劣势,这一来,麻烦就大了。在不可能巧速的情况下,他选择了以拙求速战略。
巧速是兵中善之善者也,极不易达到,但历史上还是有人以巧速取得胜利,最后得到天下的。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英主——唐太宗李世民。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