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寻找快乐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有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
他们向苏格拉底请教:“快乐到底在哪里?”
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这群年轻人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放到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造出了一条独木船。
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荡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
他们不约而同地齐声回答:“快乐极了!”
苏格拉底道:“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访。”
前几年,英国一家报纸曾发动读者寻找快乐,以“世界上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为题,开展有奖征答。
结果获奖的四个答案如下:
1.当一位艺术家完成了一件作品,望着作品吹口哨的时候;
2.小孩在海滩上用沙子筑成一座城堡
3.母亲忙碌了一天,到了晚上替自己的小孩洗个澡;
4.外科医生完成一个手术,终于救活了一条生命。
在上面的四个答案中,没有百万富翁,也没有总统帝王,都是一些平凡人所做的一些平凡的事。但是这些在人们眼中理所当然的事,却可以成为快乐的泉源。
快乐到底在哪里?怎样才能寻找到快乐?
歌德回答过这个问题:“享受自己正在做与自己做好的事情的人是快乐的。”
爱因斯坦也回答过这个问题:“真正的快乐,是对生活的乐观,对工作的愉快,对事业的兴奋。”
金秋的忠告
老年是人生的秋季,是收获经验与智慧的金秋。要想得到忠告,应向老人求教。
比利时的《老人》杂志社曾在全国范围内,对60岁以上的老人开展了一次题为“你最后悔的是什么”的专题调查。这个调查的结果很有意思:
72%的老人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以致事业无成。
67%的老人后悔年轻时错误地选择了职业。
63%的老人后悔对子女教育不够或方法不当。
58%的老人后悔锻炼身体不足。
56%的老人后悔对伴侣不够忠诚。
47%的老人后悔对双亲尽孝不够。
41%的老人后悔选错了终身伴侣。
36%的老人后悔自己未能周游世界。
32%的老人后悔一生过于平淡,缺乏刺激。
11%的老人后悔没有赚到更多的金钱。
调查结果基本上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后悔莫及。”
与比利时《老人》杂志的专题调查相映成趣,意大利的《夕阳》杂志社曾在全国范围内,对60岁以上的老人开展了一次题为“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的专题调查。
专题调查提供了下列人员的年龄和事业的状况,然后请被调查的老人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述自己最深切的感受。
俾斯麦70岁时才真正开始最伟大的工作。
19世纪英国政治家、第四任英国首相格莱斯顿70岁时又开始学习新的语言。
天文学家拉布兰在79岁去世前还在孜孜不倦地学习。他说:“我们知道的事情是有限的,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是无限的。”
歌德是在他82岁时才完成巨著《浮士德》。
史怀泽89岁还在非洲行医。
在明尼苏达州达路斯市有位牙医,他在89岁时所看的病人多过他一生任何时期。
肖伯纳92岁时还在编戏。
罗素94岁时还在为世界和平而奔走。
意大利16世纪的画家提善99岁时还在作画。
摩西老祖母100岁时还在作画。
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自己最深切感受的表述也有所差别,但其主流也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永远不晚。”
“后悔莫及”和“永远不晚”这两个看来似乎是对立或矛盾的调查结果,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就像是一枚金币的正反两面。
“后悔莫及”,可以说是对人生向后看的调查结果,它忠告世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永远不晚”,可以说是对人生向前看的调查结果,它忠告世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些忠告,是老人们用时间、成功、幸福以及汗水、失败、痛苦等为代价才换来的,是老人们用大半辈子的生命为代价才换来的,因而都是极其宝贵的忠告。
看来,一个人是不是真正衰老,不能只看他的年龄,只看他的身体,更要看他的心态。青春并不一定只属于满头黑发的人,也未必随着白发的增多而消逝。青春就是思想不老。只有保持心理的青春,才能永葆生命的青春。
只争朝夕、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年轻。
华思的葬礼
赫伯特•华思是个卖家用杂货的小贩,身高只有1.5米左右。他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孤零零住在印第安纳州印第安纳波里斯市北区一幢整洁的木屋里。
华思27年来一直挨家挨户兜售杂货,每星期至少有6天在街上奔走。
他从不强人所难,不管你买不买东西,总是彬彬有礼,一定说声“谢谢”。
布垫是他邻家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织的,他替她卖,但是从不拿佣金。
他常常替人家扫树叶、铲雪,而且做这类吃力的工作时也总是尽心尽力。
大家都喜欢他,因为他自尊自重,自食其力,从不求人,从不向人要什么。
1968年他70岁,他给自己挑选了一具灰色棺木,并预付了丧葬费用。
华思的一生问心无愧,但是他一直担心将来死了没有人送殡。
1971年2月1日,73岁的华思不幸去世。
两天后,停尸所一位执事给牧师打了电话,说华思没有亲人,尸体也没有人认领,希望牧师去主持葬礼。
2月3日上午,气温在冰点以下,天色阴沉,还刮着风,眼看就要下雪了。牧师离开教堂到坟场去,心想:“谁会来出席华思的葬礼呢?也许最多只有五六个人,敷衍过去算了。”
牧师的车开到离公墓还有两个街口处就被堵住,无法前进。他只好绕道从另外一个入口进去。牧师刚刚进入墓地,感到十分意外,这里竟然人山人海,职员们在拥塞狭窄的道路上指挥车辆。可是牧师怎么也想不起来,究竟是什么知名人物在今天下葬。
男女老少,穷人阔人,9点钟就陆续来到坟场,比预定举行葬礼的时间足足早了一个钟头。貂皮大衣、喇叭裤及破旧布袄混杂在一起。穿制服的军人和穿深色衣服的商人,在面积220公顷的公墓里大步走向华思的墓地。老年人,有些还拄着拐杖,拖着疲乏的双腿一步一步地前进。卡车司机、计程车司机和送货工人把车停在公墓外面,步行将近1公里到达墓地。年轻的母亲抱着小宝宝,惟恐小宝宝受到凛冽寒风的侵袭。
公墓经理说:“坟场方面没料到会有这么多人来参加葬礼。我们全体职工都出动了,设法维持秩序。但是没有用,光汽车就不少于600辆。谁也不知道还有多少停在更远处的地方,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无法驶近坟场,而无奈地离去。”
牧师只能步行到墓穴旁边,此时才恍然大悟:这些人原来都是来给华思送葬的。
华思一生助人,自食其力。他只希望自己下葬时有几个人来送丧。他施舍的恩惠,远远超过他的希望。
10点半钟,雪片纷飞,牧师缓缓扫视了周围的逾千群众,讲了一篇简短而真挚的悼词:“华思做梦也不会想到他有这么多朋友。世态炎凉,人对人有时漠不关心。不过今天,上帝一定很高兴。”
祈祷结束,群众还是依依不舍。好人得到了好报,陌生人变成了朋友。这大概就是“上帝一定很高兴”的原因吧。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