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进驻日本(3)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丰田又是另一番景象。掌握了日本国内百分之四十的市场,稳居龙头老大的地位,这一家来自名古屋的企业对自己很有自信,也不随别人的脚步起舞,任何决策必定三思(其跨足海外市场的时间晚于日产及本田),丰田处事的风格就像一部压路机一样平缓。其丰沛的资金至2002年时已经累计超过了二百亿美元,使外界也献上了“丰田银行”的别称。虽然企业的创办家族仅掌握了极有限的股权(不到百分之二),但仍持续掌控经营方向并握有多席主要董事的席位。在二十世纪末时,其董事长为人称“皇帝”的丰田章一郎(Shoichiro Toyoda)。
和丰田合作是和一群总是刻意保持距离的人打交道。他们总是散发一股高高在上的气息,将世界分为两半,一半是他们内部的体制,另一半是外界他人。
日产呢?在拓展海外市场的脚步上,这家来自银座的企业一直扮演着先驱者的角色:以Datsun品牌价廉却耐用的汽车成为首家打入美国市场的日本车厂;第一家在美国设置装配工厂的日本车厂,地点在田纳西州的士麦纳;也是第一家在欧洲设置生产线的日本车厂,在英国东北部海岸的桑德兰设置标杆工厂。
夹在本田与丰田之间的日产汽车,形象则有些模糊。日产其实也具备顶尖的技术。我在美国时曾开过Cima,那真是一辆令人印象深刻的车子;也试过300ZX,也是一辆顶尖的车子;除此之外,也看过一些既没车头又没有车尾的“玩意儿”在路上滚动。日产汽车那时的特质让人有些困惑,给人一种大杂烩的感觉,似乎没有很明确的方向。那时我们和两家风格迥异及一家较无明显特色,一共三家日本车厂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理解怎么有人能将日本汽车工业界视为一个整体来讨论。
但仍有一些共通点存在:对技术的追求、对掌握工艺流程的专注精神及对品质的敏感度。
日本人真是非常小心谨慎,只要他们一得知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出了意外,就会立刻要求看机器,并了解当时的情况。对于事情观察入微的程度实在无人能出其右。他们会到橡胶挤压机后方看你如何抽出橡胶,温度控制在几度,以便了解这是否是问题的症结,反观美国车厂从来不会主动了解这些问题。
确实,日本人在20世纪的最后三十年里,在汽车工业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传奇性工程师——大野耐一(Taichi Ohno)——率先实际应用的“丰田产能系统”(Toyota Production System)是一项划时代的生产制度:由观察一座美国超市的运作而来的灵感,用意在完全杜绝原料、时间及空间等各方面的浪费,对广大的制造产业起了重大影响。于是演变出“精实生产”,这套生产方式首先被日本国内的竞争对手仿效,而后一再被世界各大车厂重制改良,并获得实质的成效,最后则由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归纳出一套理论:以机器改变世界。
日本人身体力行,而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建构了理论,大致上就是这么一回事。日本人对于创造理论并不在行,他们的长处在于:从实际简便的观察中,设法找出解决方案。我在日本没有看过太多理论性的试验。
在1999年4月,自签约结盟之后,戈恩首度来到位于银座的日产汽车总部,他那时还是不折不扣的“局外人”:一个在日本的外国人,有自己的交友圈、自己的喜好及成见。
日产是一家十足东京风格的企业,自创立以来一直与日本政坛保持良好关系。公司坐落于银座闹区,位在素有东京香榭丽舍大道之称的热闹商业大街与筑地渔市场(另一个日本商业重镇所在地)之间。公司的总部设置在两栋不起眼的老旧建筑物里,比较新的一栋即是董事会办公处,同时还设有一间在日本颇富盛名的歌舞伎剧场。
在我开始日产汽车第一天的行程之前,已经事先传一份列表,上头记载我想看的事物、想见的人,一切都已打点妥当。一早,司机便到饭店来接我去公司,我现在用的办公室在那时还是义一总裁的办公室,所以我先被安置在临时用一间大会议室改装的办公室里。刚到的时候,只带了一只待修的破公文包。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