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历史剧(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6. 亨利六世 King HenryⅥ
《亨利六世》共上、中、下三篇,开始便以亨利五世的殡丧展开,其后的十余年间,对法百年战争还未结束,英国国内即掀起北部两大家族对立的“玫瑰战争”(《亨利六世》上篇第二幕第四景)。由中篇开始,《亨利六世》便陷入无休无止的战争风暴之中,直至亨利六世不幸被害而结束。
评论家视《亨利六世》为莎士比亚历史剧中较不成熟的作品,它在刻画人物、语言、个性方面都明显不足。但与其后完成的历史剧中弱女子的形象相较起来,《亨利六世》中的法国圣女贞德,以及亨利六世的王后玛格丽特(法国安佐公爵之女),皆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但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贞德,评论家认为其歪曲史实、文风粗鄙,因此对于是否出于其笔便有所争论。
历史剧乃莎士比亚创作历程的早期阶段,正值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全盛期,在当时社会氛围下,剧本里洋溢着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当繁荣盛世消失,那些政治下的人性,充满残酷与挣扎,才在其后的四大悲剧渐渐显露了。
后记
倘若问“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与“生物学是什么”或者“音乐是什么”相同,那么究竟文学的定义或功能为何呢?
文学的定义:文学就是诗歌、小说、戏剧等体裁,各有不同的构成特质。又或许是“文学是虚构”或“文学是想像性的书写”等等。其实,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并不是要告诉我们事物“是什么”,而是提醒事物对观赏者所引发的感觉。
它们将真实生活加以剪裁整理,把经验集中强化,抽离现实生活,置于我们眼前。作品延长了我们观赏的时间,使我们不觉厌烦反觉可喜。因为身为艺术欣赏者,重视呈现的过程而不是它的抽象结果,重视作家对生活本质的独特观照而非生活的直接临摹。
朱光潜先生为文学作品立下了一个标准——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艺术,它与图画、雕刻、音乐及一切艺术具有共通性:作者对人生必定有一种独到的新鲜的观感,而这种观感也须有一种独到的新鲜的表现。
但是“观感”和“表现”如何才能“独见又有新鲜感”?表达独到的内容是与群众的认知脱离?是标奇立异?写实和想像在创作中哪种占了主导地位?
文学无法提供像声音、色彩等可以直接刺激读者感官的形象,它所依赖的只有用文字来表现文学技巧而已。因为一幅画人们无妨再多看一眼,但一篇写得不佳的文章没有人愿意再阅读一遍。因此,文学作品要比图画、雕刻、音乐更讲求题材的创新。
许多博学多识的才子学者的作品文采极佳,但在隽永的智慧风貌下,却又不免迂腐拘谨,所以欠缺平易近人的情调。但非学院派的天才莎士比亚,其通俗又高雅的作品绝对不会如此!
对于文学创作而言,独特的个性、强烈的情感是作品的生命灵魂,亦是成败的关键。莎翁将其丰富的情感转变为自由奔放的想像力,由具体创作而论,继承了历代成就但又有所创新。与其他学术大师作品相比,其意识更明确,而且有丰厚的民间文学基础,包含了作者澎湃的创作激情与智慧。
文学是通过写和读来产生意义的。正如托尔斯泰所说,“作家要唤起一种经验过的情感,这种情感要以别人可能体验到的方式交流”。当读者接受作品的影响时,也许就证明了文学语言的功能:它创造了一种让我们感受事物的形式。所以,莎士比亚的作品才能够老少咸宜、百读不倦、历久弥新。
莎士比亚名言:
全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舞台,所有红尘男女均只是演员罢了。上场下场各有其时。每个人一生都扮演着许多角色,从出生到死亡有七种阶段。
——《皆大欢喜》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