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33节 “9·11”事件坍埸不了经济全球化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9月11日,纽约和华盛顿发生的对美国袭击的恐怖事件,通过新闻媒体瞬间传遍了整个世界,世人无不为此感到震惊与愕然。可以说,此次恐怖事件的发生,无论是对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变化,还是对美国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以及人们对全球问题的思考都会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如全球股市的哗然下跌、汇市的震荡不已、各国航空业的萧条与裁员、世界油价的波澜起伏等等,真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美国遭此大劫,当然与一些人的阴暗心理、缺失人性有关,但也并不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而是有深刻的社会思想、宗教狂热及经济利益之背景。
有人说,就像1914年代表着19世纪的终结,20世纪的人再也不拥有19世纪人的自信与乐观一样,2001年9月11日意味着20世纪的彻底终结,意味着人们对20世纪后期所洋溢的对自由市场、全球化、世界政府等美好信念的质疑。市场经济的法则、商业活动的原则、自由民主的律令、迅速发展的网络通讯技术,渐渐地拆去了民族国家的樊篱,把人类带入一个“地球村”的时代。它既给人类带来富有,也能给人类带来贫穷。美国的这次浩劫,并非仅是不同文明与族群的冲突,也并非仅是不同宗教信仰间的敌视,更非仅是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利益之间的较量,而更为根本的是一种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对抗、一种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敌视。如何来化解这些冲突、对抗与敌视,恐怖主义残害无辜之行径绝不可以,应该采取严厉的方式加以制止,但要防止恐怖主义事件今后不发生,或少发生,人类社会应该寻找其症结深层根源。不仅要对一些强国特别是美国的各项政策进行全面的检讨,而且要对以往推行的市场原则进行全面的反思,特别是应该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做全面的反省。可以说,近20年来,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怎么也不可低估。
已有的研究表明,20世纪后半世纪以来,人类不断地跨越空间、制度和文化等障碍让生产要素、资金等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自由流动,这自然为人类指出了一条通向富裕之路。但是,人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市场经济的占优原则(即根据市场的运作,强者会越强,弱者会越弱),全球自由市场的法则总是会让初始条件先进国家,特别是欧洲与美国这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成了最大的受益者,而让一些初始条件落后的国家与民众踏上永世无法翻身的一穷二白之路。1999年12月美国西雅图WTO会议期间大规模的抗议事件,今年7月意大利热那亚反全球化的骚动,都表明了民众对全球化过程中所导致的负面影响的思考与抗争。可以说,尽管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步,但它并非仅是一种可选择的惟一途径。面对着以往全球化导致的问题,我们是否可能找到一条更好的路呢?
事实上,经济全球化尽管推动了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但它也导致了国际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日益边缘化。因为,以往的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间的生产要素及资本的流动更多地向发达国家或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流动,由此产生了很大“排弱”效应。而且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实现全球劳动市场的分工与合作,促使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就业机会,也没有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的民众流向发达国家。可以说,在以往的时间里,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改变世界的不平等、不公正的经济等级结构,反之,这种不平等、不公正的经济等级结构越来越恶化。所以,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促使“地球村文明”的出现,反之,由于贫富不均越来越严重,贫者与富者之间的对抗与较量由个体发展到民族与国家。这自然会导致极端的民族主义的兴起,促使世界文明分解成不同文化、宗教和族群,即亨廷顿所称的文明冲突。
当然,也有人把经济全球化看做不是以军事强制为先导,而是以市场和资本为杠杆,没有流血与暴力,通过资本、信息和市场来冲击国家主权,来弱化他国政府的权力和掠夺他国的财富新方式。这种弱化与掠夺使得“新中世纪主义”的复兴,即一种以市场原则为标榜的“教皇和绝对权力”兴起,如强大的跨国公司在世界的盛行。而这些跨国公司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无孔不入的剥削,因为,商业上的贪婪本性必定是以营利、剥削,甚至无止境掠夺资源为原则,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失去了市场、人才、资源,从而使其国家竞争力大大削弱。因此,有人就指称,一些非洲国家和中东地区国家长期落后的根源就在于经济全球化不公平的游戏规则,就在于这种不流血的剥削与掠夺。美国著名的思想家波拉尼50年前指出,国际市场是惟一的不由跨越其上的政治权威所控制的市场。因此,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易具有最小的内在合法性。这本身就是全球化与社会之间冲突的根源。当社会上一部分人已经割断了他们与当地社会的联系、变得没有约束时,这个问题就会进一步恶化。而这种结果所造成的贫穷与积弱一定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法则,社会的冲突也就油然而起。特别是在美国强势政治的主导下,这种贫穷与富有的冲突自然会转化为政治上、宗教上及意识形态上的敌视与仇恨。
当然,有人也主张,在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是推动社会、政治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并正推动着现代社会和世界秩序的重组。目前,跨国界的政府和社会正在对世界进行重大的调整,由于国家间的主权正在弱化,国家的内政和外交事务的界线也正走向模糊。由此形成的国内外相交事务日益形成一种新领域,促使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空间迅速扩大,成为影响一个社会及社区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所以,全球化正产生一种强大的转型力量,促使整个国际关系的变化、世界秩序的重组及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急剧变迁。但是,在整个国际关系、世界秩序、社会经济制度急剧变迁的过程中,又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
可以说,全球化完全是一种偶然的历史过程。尽管它的到来及发展是任何人不可抗拒的,但是其发生和发展充满着自身的矛盾,它是由各种社会合力所促成,因此,当代社会文化,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各方面会走向何方人们是无法知晓的。它的内容与方向也是无法预知的。人们面对这种无法预知的未来,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实现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因为,全球化下的新的国家主权不再是传统主权所具有的绝对性、排他性、不可分割性及零和博弈,而以往的国界已经成了它发展的主要障碍,日益加剧着跨国界或无国界国际组织的挑战。如,欧盟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联合体,其主权被分成国际、国家和地方三大块,任何一方都可以独立地处理发生在自己领土上的经济和生态等事务,而全球化就是要促使传统的主权、领土和国家权力关系的转型,传统的民族国家已经不再是权力的惟一或主要的统治形式。因此,一个理性的、明智的国家政府应该转化自身的统治功能,变传统的全能政府为有限政府,着重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协调集体行为及国际合作。
毫无疑问,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与冲突怎么也不可低估,但它并不是有人所称的这次世贸大厦倒埸意味着全球化的失败或终结。在信息化的时代,经济全球化仍然是推动社会、政治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并且正在推动着现代化社会和世界秩序的重组。但问题是我们应该更多地来审视以往的自由市场的游戏规则所存在的缺失。不是把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制造出更多的鸿沟,而是应该如何设计适宜的政策和制度来缓解这种冲突,以容忍、包容、平和、理性的原则让无权的弱势者如何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只有这样,才能由此寻找一条通向现代文明之路。
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的必然选择结果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它会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矛盾与冲突。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只能面对它。同时,对于经济全球化,人类也无法简单地预先安排好的选择,人们所能做的只能是从其带来的正负影响中探讨出一条前所未有的解决之道。美国浩劫并没有让经济全球化走向终结,只不过告诉世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应该具有一种宽容与理性的态度,并如何在贫富之间、在无权无势者与有权有势者之间架起一道可沟通的桥梁。
(2001年9月)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