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建立泛家族制度(3)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浙江方太的茅理翔的做法是让儿子另起炉灶,也就是让儿子选用 自己的嫡系人才,旨在形成与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相一致的人才团队,避免过渡时期企业中 位高权重的元老人物居功自傲以及企业员工抵触“新政”,出现有令不行的局面。现在茅理 翔儿 子茅忠群“内阁”成员的平均年龄都在33岁左右,五个助手都是MBA。茅理翔认为,儿子有 了自 己的“内阁”,这对“方太”下一步的成长相当重要,它可以避免因元老级人物突然缺位而 引发 的企业动荡。其次,是拓展人力资源方面的限制。很多家族企业对外来人才多有一种先天的 排斥,其直接后果是决策的独断和管理的不科学。一些企业家对人才价值没有正确的市场评 估,在行为方式上也就容易伤及职业经理人的情感和自尊,即使是共同创业享受股份的元老 也无法摆脱为家族打工的心理,在两代人管理权接交的时候,这种矛盾很容易激化。一方面 他们更加认清了家族企业以自我为中心、以血缘为纽带的本质,另一方面接过权杖的子辈未 必了解创业的艰辛,在待人方面法制味浓、人情味淡,容易因苛责过甚而造成重要部门人才 的流失缺位。
考察成功的家族企业,他们之所以能够延续这么多年,关键是有一套超越家族文化的制度。 这个制度,是企业在传承制度上,应该按“国”来传承;在管理与利益分配上,引入股份制 等世界成熟的利益分配方式的同时,也要尊重中国的文化和习惯特性。
邓小平在推进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有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就是怎样安置那些开国元勋。 他 用中国智慧解决了。一是建立离退休制度,二是建立了中央顾问委员会,并亲自担任中央顾 问委员会主任。顾问委员会和离退休制度,在利益上解决了元老问题。
这是从政治高度利用了“股份制”。
当然,家族企业只是一种企业形式,其他企业形式中出现的问题,在家族企业中同样会出现 ,而且家族企业更会出现“玄武门”之变。例如IBM:沃森是IBM的创始人,堪称20世纪上 半 叶最伟大企业家之一。其儿子小沃森进入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归功于他的父亲,但小 沃森为了理想却竭尽全力逼父亲退位,1956年他从父亲手中接掌首席行政官职务。
如同“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小沃森与时俱进,带领公司进军电脑行业。自此,企业实 现了令人瞠目的长期爆炸式增长,“蓝色巨人”的壮大历程因之成为美国战后繁荣期的标志 性事件。正是在小沃森的领导下,IBM成为商业史上为股东创利最丰厚的企业,这一纪录 直到90年代新一轮大牛行情启动才被刷新。
尹明善:力帆主要岗位都是家族人。
重庆力帆集团老总尹明善痛心疾首地说:请一个外人,你今天把企业的核心秘密交给他,明 天他就夹个包走了,然后再来要挟你。还有,一张支票把你的钱划走。所以还是用自己家里 的人放心。据说,尹明善在这两个方面都吃过亏。
这涉及企业管理制度的第二个问题——组织成员对组织的忠诚问题。
企业组织的建立,需要建立企业内部人员对组织的忠诚。不可否认,在中国是存在“汉奸文 化”的,这种文化,使企业家时时在提防部属的“叛变”。
但这种忠诚,是需要制度来保证的。忠诚的另一种表现是组织的宗派问题。
企业可以有宗教,但绝对不能有“宗派”。有时候我这样思考,20世纪100年来,在中国 有多如过江之鲫的这样那样的党派,为什么大多烟消云散,最后的胜利者是中国共产党呢? 1942 年的延安整风,其中之一是“反对宗派主义”。正是这次整风,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制 度和“天条”: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样,这个组织才具有了高 度的一致。
对企业宗派问题,柳传志讲过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宗派是一个毒瘤,长上了我也没有办法。我只能尽量不让它长。
这是对中国企业组织真谛深层次的感悟。如果我们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来看当年联想沸沸扬 扬的“柳倪之争”,我们会更深地理解这件事情。“柳倪”双方没有对错,一切都是组织生 存和成长的需要。
柳传志的理想是,“要把联想办成不是家族的家族企业”。所谓泛家族制,实际上也是一种 管理制度。在文化上,是家族的;在经营管理上,则是现代企业最成熟理论和实践的应用。 对此,联想的实践比较有意思。联想创立之初,就设立了一个规定:绝对不允许子女进公司 。因为当时联想的几个老副总、董事长的子女全是学计算机的,如果没有这个规定就都可以 进联想。进了公司以后,夫妇本来就在公司里,然后子女再进公司,子女之间再联姻,那企 业可就不好管了,所以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而且领导子女进公司以后,对其他年轻人的发 展会有影响,人家也会觉得不公平。所以在这点上,联想特别注意。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 初、中 期,中国企业环境中非常讲究“关系”,有些企业的社会关系,经常会推荐他们的子女或有 关 的人到公司里来,这也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对此,联想怎么做呢?第一,要对这个人进行笔 试,考试通过后,要有三个副总裁同时签字来保证,这个人才能作为一个特殊情况进到公司 里来,这就表示不是任何一个人的私人关系。而且联想绝不通过这个孩子跟他的家长进行特 殊联系。比如说你是税务局的负责人,那我们绝不经过你的孩子跟你联系,要不然的话就会 出别的问题。柳传志深有感触地说:“记得1985、1986年的时候,中关村一条街上有一家公 司的老总在介绍经验时讲道:在他的公司里边,什么税务局长、工商局长等等的子女全都有 ,还有副市长的孩子,他做事如何如何玩得转。可两个月以后他就不这么说了,为什么呢? 每一个小孩都是一尊佛爷,谁都碰不得,你碰了他,他后边的家长就让你玩不转,所以整个 公司就没法管。”
联想为避免公司里出现带有宗派性质的东西,甚至采取了一些“组织措施”。很多企业里下 级埋怨上级,说上级的坏话,或者对其他部门表示不满,而在联想这种情况确实是很少,几 乎没有。因为联想有明确规定,就是当各个部门的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与他的下级发生了 无原则纠纷的时候,第一次,联想会毫不客气地把下级调走,或者是降级,不允许无原则纠 纷存在。但是处理完了以后,联想也会跟这个第一把手说:如果经调整,新换了人,一旦再 有这个情况,你的位置就要注意了。这样一来,每个人都会很小心地注意上下级怎么能够配 合好。这种做法未必科学,但是解决了无原则纠纷,一会儿都不能让它存在。否则一个企业 里像打仗一样,会带来很大的问题。
虽然有些“土”,但靠这个制度保证了企业的一致性。
1999年我在美国,美国朋友知道我在军队服了23年的役,感到惊讶的同时,也有美国朋友问 我:中国军队会不会出现军阀割据?会不会出现军队叛乱?
我以为,这是他们不了解中国军队的组织。我非常干脆地回答:这种可能几乎没有。在中共 历史上,最大的叛将可能是张国焘,但他连警卫员都带不走。这就是中共历史上引以自豪的 :可以有叛将(尽管很少),但绝对没有叛军。中国军队的这种组织,得益于他的创始人毛 泽东。毛泽东在创建塑造这个军队的历程中,一直把军队作为“革命大家庭”来建立。从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看,党的武装基本是从不同的根据地发展起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但在整个发展历程中,基本没有形成有组织的“山头”和宗派。宗派和山头,是中国共 产党的老对手国民党的痼疾,也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当超越家族的文化制度问题和“忠诚问题”都得到解决之后,利益分配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
在我们的企业中还有另一种极端:用“江湖”的办法做现代企业,所谓“亲兄弟明算账”。 这在企业创业阶段更突出,但在经济利益上,这似乎是最靠不住的——在金钱面前,亲兄弟 也 不行。
1995年,广东农村青年胡志标凭着先知先觉的市场智慧,引领起一个行业——VCD。 产品的畅销,带动了企业高速增长。1998年,他一举夺得中国央视(CCTV)的标王,被媒体炒 红了半个天。但正当企业红红火火的时候,由于胡志标与爱多公司共同出资人陈天南在资产 认定上出现矛盾,企业出现内讧而迅速坍塌。“爱多”是个“其兴也勃,其衰也忽”的企业 ,从成长到巅峰,再到轰然倒塌,前后总共四年时间。
2002年3月,我专门到广东中山考察爱多兴衰,这时已是“爱多”喧嚣过后沉寂多时了。细 细分析,胡志标与共同出资人陈天南的分歧非常简单:陈天南认为,我是“爱多”出资人, 我按出资比例拥有爱多股份,享有爱多的权益;而胡志标认为,你当时仅出资几十万元,现 在“爱多”发展到几十个亿。企业是我做起来的,现在我可以加倍还你的原始股本,但你绝 对不能分我这样大的“家产”。
这是当时的矛盾焦点。这让我想到另一个几乎一样的世界著名企业的故事。1939年, 两个志趣相投的同学比尔?惠利特和大卫?普卡特,各拿出自己几乎全部积蓄,两人凑了53 8美元,用两人名字第一个字母在美国硅谷的一间汽车库中创办了一个企业——惠普(HP )。如今,这间车库已经成为美国硅谷的象征,成为又一个美国神话的象征。HP起初的发展 非常艰难,由于“二战”,合伙人普卡特1942年参军服役,远走他乡。1945年战争结束,普 卡特披着硝烟返回美国。让普卡特想不到的是,这个车库作坊已经变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 企业:资产翻了几百倍,每年有几百万美元的收益。但普卡特并没有因为参加战争离开企业 而 使其在公司的股权消失。在保证各方利益方面,美国人发明了股份制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仅有这个,恐怕也不行。
修鞋匠出身的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南存辉领导的正泰集团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家族企业。1984年南存辉开始创业,当时,他与 现在的德力西董事局主席胡成中——两个小学同学,一个是修鞋匠,一个是裁缝——两人各 拿 出15万元合伙创办了求精开关厂,此后的六年可看做两个人各自事业的预演。这一阶段最 大 的收获,一是积累了各自的第一桶金——创业六年赢利200万元,更主要的是每个人都明白 了 今后应当怎样做——南存辉成为柳市低压电器之王,而胡成中却成了柳市多元化发展最成功 的 企业家。前四年,从表面看,南存辉和胡成中的“求精开关厂”与镇上的其他工厂或家庭作 坊并没有多么大的区别,但有几个细微处却预示着将来的质变。据说,创业初期,南存辉曾 招其弟南存飞到厂里做工,干了月余,南存飞嫌每月30元的工资太低,辞工与他人合伙开商 店去了。当镇上生产所谓仿制品的企业沉溺于与政府打“游击战”时,南存辉已从上海请来 专家指导生产,同时在经营上开始了无利息的“社会负债”式运转模式——占压供应商货款 2~3个月,占压的款项占到总资产的30%~35%。这一模式一直延续至今,包括1991 年南存辉与胡成中分家,每人所分100万元的资产中,并不全是真金白银的现金和自有资产 ,其中还包括一部分供应商的货款。和胡成中分道扬镳之后,南存辉与美商黄李益合资 ,“正泰”这一名称由此问世。此后,南存辉把南存飞、朱信敏、吴炳池及林黎明四人揽入 正泰公司成为股东。此次合资及引入股东,对南存辉及正泰而言,战略意义已远大于融资的 含义。黄李益是南存辉的妻兄,南存飞是亲弟弟,朱信敏是其外甥,吴炳池是妹夫,只有林 黎明关系稍远,但仍然沾亲带故。南存辉靠股权安排,完成了正泰大厦至为关键的基础构建 。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出现在柳市镇。从股权安排上看,黄李益25万美元的资金与其说是投 资倒不如说是借款,因为在完成股权安排、构筑正泰公司核心决策层后,南存辉的股权占60 %,其余四人分享剩余的40%,黄李益并不享有股份。此后,正泰集团开始了快速扩张时期。 从1991年到1993年,南存辉以股权为利器将三十多家外姓企业纳入正泰集团麾下,而挂正泰 品 牌的产品则数以千计。至1994年2月正泰集团组建时,成员企业已达38家,股东近40名。此 时,正泰集团净资产达5000万元,南存辉个人股份在集团中的比例下降到40%。
但连续数年的非常规扩张,正泰集团也出现了少有的混乱局面,此时,集团构架重组势在 必 行。而惟一可取的方案就是以股权释“兵权”,将重叠的机构撤销,将不符合集团发展战略 的 分公司领导统统撤换下来,将与集团发展战略冲突的企业剥离。1998年,南存辉股权又一次 大幅度稀释。重组后的正泰集团现在呈控股集团结构,下辖近30家控股公司及31家相对控股 公司。其中正泰集团一半的资产集中在电器股份、仪器仪表和持股85%的成套设备公司中。 此后,南存辉兄弟股份降至28%。通过稀释股权,正泰基本上一直走在健康的发展道路上。 总裁南存辉不断稀释自己家族所占股份的“自剪羽翼”行为,充满了睿智和对企业长期可持 续发展的考虑。但南存辉的底线很明确:其第一大股东的地位岿然不动;同时,作为企业的 核心层,南氏家族对集团的控制岿然不动。
正泰集团目前企业越做越大,股权随着企业资产变大而逐步稀释(不失控股地位)的方法,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企业模式。
建立泛家族企业制度,在文化上,是家族;在管理模式和经营上,是现代企业最成熟理论和 实践的应用;在企业的传承上,又超越了中国家族“财产均分”的局限。
企业规模大了以后需要职业化的运作、需要制度化的管理。这种制度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强 的专业化知识,比如说财务人员、营销人员,必须要有专业化的训练。组织管理制度的核心 , 其实不是最先进的管理组织方式,而是怎样分配利益。
建立泛家族的企业组织管理制度,应该是这样一个公式: 中国特色企业传承制度+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泛家族企业制 其实,建个百年老店并不难。
1999年我在欧洲一些国家游历。其间,在法国和北欧的一些国家常常可看到上百年的小咖啡 店、小旅馆等等所谓的“百年老店”。如果我们去除革命、动乱、战争等政治变革因素,在 中国同样有许多这样的小店:几代,甚至可以延续十几代的乡镇小油坊、小酒肆、小米铺和 小药铺。这是在相对稳定的自然经济环境中自给自足经济的产物。所以,我们说建立这样一 个没有横向(空间)、只有纵向(时间)发展的“百年老店”(如果我们暂且把它也称作企 业)并不难。
难就难在既是百年老店,又是个世界级的“大店”。
制度不是一切,但制度可以决定企业组织能否长久生存。
其实,我们始终关注的是如何创造一个不朽的组织,而不是目前正在运转的组织。就我们所 选企业来说,也并不十分严格,只是试图从中得出和引发一些有启发的结论和有意义 的思索。
中国经济经过起伏、震荡和发展,从变革走向了繁盛,然而大涨之后是大落,这是谁也没有 办法改变的事情。但我们可以选择一种制度,如同几千年来人类应对春夏秋冬季节变化一样 ,合理地“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使“过一个好日子”成为现实。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