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另类”苏商严介和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纵横最烂,便是社会更为集中的关注点,这就更容易实现“让人感受太平洋是真正做企业的人、真正能做企业的人”“成名”目标。
有位资本市场专业大报记者在《“另类”苏商严介和》标题之下写了这样一段话:
………
*ST纵横:为名誉而战
因为并购重组才在资本市场上抛头露面的民营企业家,严介和不是第一个。不过,一方面*ST纵横实在太差,另一方面严介和实在太狂,使得严介和初涉资本运作就受到关注,争议和怀疑颇多。
ST纵横是江苏上市公司中业绩最差的,其2002年每股收益为-1.64元,每股亏损额位列当年众上市公司之首。直至2003年11月,中山路桥工程公司受让江苏技术持有的6720万股法人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8.18%),重组才算有初步的结果。中山路桥的实际控制人正是严介和。随后,严介和就任*ST纵横董事长,在资本市场初试牛刀。
在严介和的操持下,*ST纵横旗下包括纵横软件在内的所谓高科技企业都被枪毙,人员也精简了许多。这显然是痛苦的过程,用严介和的话说,*ST纵横以其拥有的对江苏省技术债权中的4808.57万元与太平洋建设持有的江苏东辰公路工程有限公司75%的股权进行置换。名义上是“置换”,其实是“注入”,江苏技术自身难保,要它还债比登天还难。江苏东辰拥有国家总承包一级资质,能为*ST纵横贡献很大的利润。
“瘦身”和“健身”过程中,严介和最得意的是在*ST纵横五个月三易总经理,用所谓改革派、稳定派和发展派三个总经理在*ST纵横三把火:猛火、温火和恒火。他说:“像这样老牌的国有企业,问题太多,就是要三任总经理给它烧三把火才能进入发展的轨道。”
严介和确实有一套。虽然今年5月公布年报后,*ST纵横暂停上市,但是仅仅在7月6日,该公司就发公告预计公司2004年半年度将实现盈利。8月24日,*ST纵横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已经实现盈利。
“*ST纵横不仅要复牌还要摘帽”、“太平洋建设做10个*ST纵横都没问题”、“*ST纵横做的再好,其利润对太平洋建设的贡献也不会超过1%”——严介和夸下一个个海口。
不过,强调自己产业为本的严介和,已被资本市场吊起了胃口,语气依然很狂:一个*ST纵横是不够的,近些年将平均每年都要收购一家上市公司。但无论他表现得如何举重若轻,重组*ST纵横毕竟是其现身资本市场的第一役,能否扬名立足在此一举。
(原载《中国证券报》)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