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市场经济专利主宰公司前景(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发展中经济与股市的关系
股票投资要取得好的回报,一定要先看经济大气候。如果经济出现衰退,而且伴随持续通缩,股市是很难有上升空间的,前者如日本股市自1989年见顶后回落,继而在低位反复徘徊15年;后者如香港经济自1997年后,过去的7年里,有4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出现负增长,股市更是风雨飘摇,1998年的金融危机,政府入市买股票以及2000年的网络泡沫,只是带来短暂的风光,在过去7年只有极少数的公司,因某种业务表现理想才脱颖而出。
如果经济处于起飞阶段,即所谓发展中经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亦会大大提高,能做到事半功倍。盈利不断快速增长,往往跑得比经济还要快,最好的例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济发展得最快。韩战期间,美军利用日本作为支持基地,在日本购买大量军需品,从而协助日本打好战后的经济基础。那时的日本还是行使固定汇率,日圆与美元挂钩,兑换价为270日圆兑1美元。日本的工资及其他生产成本,较诸美国便宜得多,因此日本的工业产品在美国大受欢迎。
在出口带动下,日本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日本产品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只是模仿欧美的创作,质量并不算好;但日本企业不停改良,到六十年代,日本的产品如家电、音响、汽车、纺织品、化妆品、钢铁及船只制造,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再加上价格相对便宜,日本货于是在七十年代横扫全球,最后成为最大的钢铁生产商、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及最大的造船国。固定汇率一直维持到八十年代中期才结束,而这段时间,日本股票表现非常出色,日经指数从1955年的374点,上升至1989年12月29日的38,916点,35年内总共升了104倍。
除了日本外,当时亚洲四小龙(即香港、韩国、新加坡及台湾)的经济增长亦相当惊人。与日本一样,这四个地区也是由工业出口带动。早在五十年代,美国投资专家邓普顿提倡投资在发展中国家的股票,所谓:“新兴股票市场”。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刚刚进入工业化,韩国和台湾的股市并未开放,而香港及新加坡股市规模细小,所以六十年代的欧美资金矛头,都指向日本这个新兴市场。
当发展中经济处于起飞阶段,公司溢利会亦步亦趋,公司溢利的大幅度增长,最终会在公司的股价上反映出来。笔者就是根据这个理论来作投资指引,以下将恒指及香港经济表现作印证。现在先看看香港过去经济起飞的特色。
表1:实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年均复式增长率(除通胀后)
1962-1969 8.9% 四大支柱(地产、工业、金融
1970-1979 8.9% 及旅游)行业并驾齐驱的时代
1980-1989 7.3% 工业北移,服务业抬头
1990-1999 3.9% 地产泡沫
2000-2003 4.0% 网络泡沫
由1962年至1969年,香港每年的实质经济增长都能够维持在8.9%,当时的经济是由工业带动,而旅游业则扮演辅助角色。期间所受到的冲击,例如1965年的银行挤提及1967年的暴动,一度沉重地打击地产及金融业务,但是没有致命地阻挡经济的发展,当时可以说是全民就业,没有失业的问题,所以基础稳固。
七十年代的整整十年间,香港所受的冲击是前所未见的,例如股市狂潮在1972-1973年出现,继而在1974年插水式见底,由1973年的1,775点下降至1974年的150点。1974年的石油危机使街灯也要提早关上。政治上,亦有很多不明朗因素,例如周恩来与毛泽东在1976年相继去世,四人帮当政等。庆幸香港的工业基础稳固,再加上地产、旅游业及金融业发展的辅助,实质经济增长每年仍可以维持在8.9%。香港在六十、七十年代的高速增长,现时正在我们的祖国大地出现,中国现时经济增长也是由工业带动的。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整个八十年代的投资风气就是工业北移,利用国内的廉价劳工,香港则由工业转型至集中发展服务性行业。同时由于九七问题,又触发了大量的香港居民移民外国,金融业经过1982-1985年的银行风潮后,香港的银行监管渐趋成熟,所以全世界最大的国际银行及投资银行,包括日本银行,在八十年代都来香港大展拳脚,当时是金融业发展最旺盛的年代,提供了大量高薪的就业机会,亦提高了消费意识,容许多元化的服务行业争相成立,抵消了工业北移的影响。以上所述因素,导致本港在八十年代经济实质增长,平均处于7.3%的高水平。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