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终身员工”是这样炼成的(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我把小周带回了公司,让她在我办公室里等待总经理的处理。当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我们总经理的时候,她也觉得这事不好处理,说她自己也有责任:当初让小周参赛的决定下得太草率,只看到了她的才气而忽略了其他的因素。如今这损失已经造成了,肯定要让小周赔偿。可是数额这么大,小周短期内肯定是赔不出来的。要是打官司强行要求赔偿,我们老总又觉得没必要。这怎么办呢?
我和老总商量了两天也没商量出个妥善的办法,于是在周末的部门经理例会上又把这事提出来请大家一起商量。随后还是会计部李姐提出了个法子:给小周签长期合同,每个月从她薪酬里扣一定的数额来偿还这笔债务。如果她自己有能力提前还清就更好,如果不能就一直扣,扣到偿还完本金为止,利息就算了。当时还有人提出了其他的办法,不过大家讨论半天,还是李姐说的比较切实可行。跟小周说后,她也认同公司的这种处理方式,最后就这么定下来了。
经过会计部的核算,要是按照小周目前的薪酬来扣,得扣到她下一辈子才能把钱都还清。如果她肯努力工作,让自己的薪酬涨上去,或许能够在有生之年还完。知道这件事后,跟小周一起进公司的小姑娘们都替她感到可惜。当时有个同事为了缓和一下气氛,开了句玩笑,说小周也算因祸得福,成了“终身员工”,一辈子都不用担心下岗的问题。只要公司不垮,肯定不敢开了她。结果这个公司的“终身员工”就这么出来了。
好在小周还算是个有志气的姑娘,经过这次打击后成熟了很多。她在后来的工作中表现非常好,整个人变得踏实细致了,在好几次大型的国际比赛中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现在已经是我们的主力设计师,在业界的口碑挺不错的。照她现在的状况看,估计还不一定会做我们的“终身员工”呢。其实她要是刚进来的时候就能这么踏踏实实的,什么事情不要太自以为是,也不会闯这么大的祸。不过能汲取教训,知错能改也算不错了。
像小周这样的状况很多企业都遇到过。那些刚招进来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没受过什么磨练,也没见过什么世面,常会倚仗着自己的一纸文凭冒出些莫名其妙的优越感,瞧不起周围的人,一点没有团队精神。其实不管你是什么名牌学校毕业的也好,硕士博士也好,一点工作经验都没有,学历再高也是纸上谈兵的东西。把学到的理论放到工作实践中能不能有用,能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都还是个未知数呢,真不知道他们的优越感是打哪儿冒出来的?
其实,自我感觉太良好了在工作中没什么好处。你有没有能力,能做什么不是自己说了算,都是工作实践中检验出来的。真要是人才,小学没毕业也能成大事;否则,就是个博士、博士后,也一样没有他的社会经济价值。更何况一个人再聪明再能干也有限,很多工作都不是你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做到最好。你要搞不清楚自己的定位,老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肯定会闯祸的。
采访后记:
象牙塔下走出来的优等生,迫切需要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肯定,于是往往到了新的工作单位就想有所建树,希望能尽快得到赏识和赞扬。然而,职场的制胜之宝是各个方面的协调和磨合,操之过急,只能“拼得开花、不得结果”,继而产生“怀才不遇”的“小人物”感伤,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
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健康人的基本能力之一,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甚至有必要出现“俗气”,比如闲聊、比如聚餐。其实,能够“雅俗共赏”,是我们能力和健康度的体现,假如我们发现自己有所欠缺,那么不必抱怨世俗,最好的做法是学习和改善。 利用“互爱效应”来帮助自己更快地进入同事圈,要知道感情是互动的,只要真心付出你的爱,你就会逐渐拥有坚固的“群众基础”。
学历高、有天赋当然是值得自豪的。但如果只是片面地看到自己的这些优点,萌生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并将这种肤浅的优越感带到工作中去,则会极大地妨碍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可叹的是,现今的应届毕业生们往往会犯这种自恃才高的错误。其实,社会是一个比校园远为广阔的天地,应届毕业生们在其间要学习的东西还多着呢?如果我们在从学校踏入社会的那一刻就能谦虚些、平和些,做什么事都多想想别人,是否毕业生们的就业问题便能够好解决一些?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