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你所倡导的,你就必须去推崇!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很多中国企业家都认识到企业文化的作用,经常将企业文化挂在嘴边,要求各层管理人员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但他自己本人却依然高高在上,说的和做的两层皮;或者要求员工做到自己却漫不经心,这是绝对的错误。作为企业家,其主要管理职能应该是战略、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也就是说他要做好战略的决策工作,建立吸引人才的平台,当好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牧师。你所倡导的,你就必须去推崇!如果一家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不是由企业家本人身体力行、坚持不懈地宣导,那么你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员工去信奉这所谓的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行为化呢?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中国企业现在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中国式的管理模式尚未形成,各种各样的管理思维和方法充斥着国内的管理界,到底什么才是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各有各的说话。我们认为,在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上,必须采取“博采众长,以我为主”的做法,不能盲目去模仿所谓世界级公司的核心理念,但也不能不顾商业法则,违背公理而单一强调“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企业文化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如果核心价值观与民族文化相违背,那么它根本就无法生存。因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跨国公司重视跨文化管理的问题。一个跨国公司的总裁,必然是一个跨文化管理的专家,因为无论是那家优秀国外企业的的核心价值观,如果不能与本土国家的文化相融,就会失去生存的土壤。因此中国企业不能好高骛远,盲目追求缩短与世界企业的差距而建立所谓的世界级企业的理念,应该塑造一种基于民族文化和商业伦理,又是企业家内心追求的真正核心价值观,惟有如此,中国企业才能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价值观体系。
其实中国企业与西方企业在建立核心价值观的方法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关键是在理解核心价值观的观念上存在差异。中国企业用什么方法去提炼和表达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并不是最重要的,你用西方理性的思维来表达,只要员工能理解就行了,你用中国传统的文言文表达你的理念,你的员工可以接受理解那也没有问题,关键是你所推崇的理念是不是你的“核心”理念、你能不能恪守这些理念才是最关键的。
8.10 管理无定势,管理最佳境界在于无招胜有招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各种管理精髓更是影响深远,但现代中国管理模式并没有形成,世界上只有美国管理形式、日本管理模式和欧洲管理模式,甚至韩国管理模式,其深层原因是中国企业还没有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到现代企业管理当中。
所谓管理无定势,中国传统管理精髓要义在于“平衡”之道,就是管理要讲究“度”,将原则与灵活、理性与感性、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等看似矛盾的管理因素融于中国管理哲学的“道”当中。
所谓无招胜有招,其精髓就在于“无”和“有”两个字,“无”是指不要形成定势思维,陷到一招一式的套路之中,应该见招拆招,以不变应万变。而“有”就是相反意思,指局限于在操作之中,跳不出来了。
我想外国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深刻理解这两句话的内涵。
当前中国企业管理界争论较多的是:到底中国企业是用管理兔子的方法好,还是用管理骆驼的方法合适。在我看来,其实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单一分析哪一种好坏是没有意义的。深刻领悟中国管理哲学的企业家自然会对此问题做到游刃有余,“用管理兔子的方法求生存,用管理骆驼的方法求发展”,那不就是鱼与熊掌兼得了吗?为什么一定要用非此即彼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呢?
这好比是中国武侠小说中描述武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手中有剑而心中无剑,第二种境界是手中无剑而心中有剑,第三种境界是手中无剑而心中也无剑。我把美国管理模式比喻成是第一种境界,日本管理模式是第二种境界,而未来中国的管理模式应该是第三种境界。
美国的管理模式侧重强调制度管理,也就是理性思维居多,对于人情并不看重;而日本的管理模式侧重情感管理,感性思维偏多,制度管理是建立在充满人情味的情感管理基础之上的;中国未来成功的企业家必定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者,他们了解中国人的性格,知晓中国文化的要义以及“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也必然知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深义,但他们更知道这三种模式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因为它们适合他们国家的文化,因此才是最优的选择。
可以说,管理的最佳境界在于无招胜有招!
8.11 悟性,企业家的天赋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工作不顺心的年轻人向师父请教:“师父,我们在办公室被欺负,太痛苦了,求你指示,我们是不是该辞掉工作?” 两个人一起问。
师父闭着眼睛,隔半天,吐出五个字:“不过一碗饭”。就挥挥手,示意年轻人退下。
两人回到公司,一个人立刻就递上辞呈,回家种田,另一个什么也没做。
转眼十年过去了。回家种田的以现代方法经营,加上品种改良,成了农业专家。另一个留在公司的,也不差。他忍着气,努力学,渐渐受到器重,成了经理。
有一天两个人遇到了。
“奇怪,师父给我们同样“‘不过一碗饭”’这五个字,我一听就懂了。不过一碗饭嘛, 日子有什么难过?何必硬巴在公司?所以我就辞职了,”农业专家问另一个人:“你当时为何没听师父的话呢?”
“我听了啊,”那经理笑道:“师父说不过一碗饭”,多受气,多受累,我只要想不过为了混碗饭吃,老板说什么是什么,少赌气,少计较,就成了,师父不是这个意思吗?”
两个人又去拜望师父,师父已经很老了,仍然闭着眼睛,隔半天,答了五个字,“不过一念间”
然后挥挥手……
或者你听说过这个故事,可能你会把它当成一个笑话,因为类似的笑话或寓言太多了。
但如果你再仔细品味一下“不过一念间”这五个字时,你会从中悟出很多……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中,在商海博击中,有许许多多的一念间,就在这些一念间,成就了许多不朽的传奇。如果李嘉诚没有看到塑料花的潜力,就没有长江实业;如果霍英东没有看到军事物资的航运市场,就没有今天的霍英东集团;如果杨致远没有看到网络市场的潜力,就不会有今天的雅虎……
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如果了,可是我们不想想为什么我们没有抓住这个如果呢?
是因为我们没有这个机会吗?
不是,在任何时代都有一些成功或失败的故事,原因各有千秋,但并不是说那些成功的人机会就比失败的人多,相反,我们看到大部分成功的人,他们一开始都不是社会的精英,而是普通甚至是低层的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某个山村可以考出来状元来,然后他一步一步走向某一领域的成功位置。为什么同样在一个山村里,有的人一辈子也走不出来,而有些人却可以成为社会的精英?许多人都见过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但世界上只有牛顿发明了万有引力的定律。
人天生是不平等的!有的人天生就是富贵命,一出生就在社会的上层家庭里,而有些人却一出生就在乞丐家里,这就天生的不公平。如果乞丐的儿子要奋斗到和富人家的儿子一样,不知道要多付出多少血汗。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但毕竟是少数的,我们不能用个性来代替共性。我们要讨论的是为什么条件差不多的人会有会很大的差别,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人要过得不比别人差并不难,努力一些就行了。但如果你立志要成为人中龙凤的话,那你需要一点东西:悟性!
什么是悟性?我的理解就是:
悟性
l 在最短的时间里抓住机会的人,
l 不会被事物表象迷惑的人,
l 能够以一晓百、一点就通的人,
l 站在现在看未来的人。
总结起来是,悟性就是要具备四种能力:敏锐力、洞察力、逆向思维、前瞻性。
一个人想具有其中某种能力并不难,你有意去学习培养就可以获得,但如果你想同时具备这四种能力的话,除了努力外还需要点天赋。因为真正有悟性的人并不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而绝大多数是与生俱来的。有一本书上这样写:
生活始终朝着未来,悟性经常向着过去。
它的原意是人可通过领悟过去的哲理而获得悟性,我却不这样认为,悟性经常向着过去是因为它天生就有的,而不是后天学的。
有很多人都认为网易丁磊的成功是机遇大于能力,但从企业家必备的素质要求来看,能否抓住机遇就是能否成为成功企业家的先决条件,在当时网络热的时候,有千千万万的人都想从中找到自己的机会,为什么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够成功呢?这就是悟性的不同!
有人说,人与人是没有区别的,只要有机会,你也能做总经理做高管。但我们却知道,同样是“0”和“1”,有的人一辈子就只道它是阿拉伯数字,但有的人却用它创造了二进制发明了电脑,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因此,悟性对于企业而言还表现在他们对管理的深刻见解,他们除了企业家天生的商业敏感外,还承担着企业教主的身份。
企业家最重要的管理职能是战略决策与精神导向,当好一名企业精神领袖,一家企业的首席企业文化设计师,一名企业圣经的牧师,是任何有抱负的企业家永远追求的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说,优秀的企业文化并不是适合所有的企业家,它只适合那些有抱负的企业家或追求成为一名有抱负的企业家。
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的“中国什么都能引进,就是不能引进管理者!”中国企业缺乏精神领袖,更缺乏有抱负的精神领袖。我们不难看到,中国并不缺乏有钱有实力的企业家,改革开放后中国有许多人通过各种方式富起来,但这些人的企业并没有成为知名企业或者永远都不可能成为知名企业,更谈不上为中国经济繁荣而奋斗,因为他们的老板只想赚钱,而不是追求一种事业,他们不缺乏做事业的能力与实力,但缺乏做事业的胸怀与眼光。
8.12 顿悟,人生就在一瞬间
“顿悟”这两个字是从禅宗南派创始人六祖慧能提倡的“顿悟”成佛说中得来的,它的原理即是说凭自己的智慧或根器单刀直入,直接地把握佛理。
传说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在泡澡时突然悟出可以用浮力原理,来解决耶罗王提出的鉴定新造金冠是否被搀假的棘手难题;牛顿被树上掉下的苹果砸中脑袋而想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是另一经典例子。千百年来,“顿悟”作为人类解决科学和其他问题的一种独特方式,基本得到广泛认可。它具有一些与常规解题方法不同的特征,比如说“顿悟”前常有百思不得其解的阶段;灵感突如其来的时候,自己往往并没有意识到在想问题,事后也无法说清究竟是怎么得到答案的。
我们说企业家需要悟性,更需要顿悟!
顿悟是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就象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也就是说,可以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
企业家的顿悟绝对不是佛学上所说的意义,而是精神上的一种境界,我们理解的企业家顿悟是指:
在企业遭遇到致命打击或企业家个人生命受到危胁时,企业家在逆境中领悟到人生以及商界的基本哲理从而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
要符合顿悟的条件,企业必须要经过一次重大的危机洗礼,这次危机是可以使企业濒临死亡的,或者企业家本人经历过类似的生命危胁;第二,它是企业家在最困难时候所坚持或领悟到的人生基本哲理的一种境界,通常我们说看开了,人生也就是这么回事等。
企业家的这种悟性,一般并不是具体表现在哪些具体方面,它是一种精神上的境界,这种境界使得他可以看透许多事情的表象,在危机或困难时从容不迫,在鲜花与掌声中反省自我,就象海尔的张锐敏所说的一样:
荣辱不惊!
这是企业家追求的精神境界,但它必须经过顿悟。不同的企业家由于经历的不同,这种顿悟肯定也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他们都经历了大风大浪。所以说,没有经过风浪的企业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在逆境中生存下来的企业才有资格称得上是企业,在逆境中坚持下来的企业家才是真正的企业家!
在商海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再回头看看网易丁磊这几年走过的路,我们可以发现,当中的辛酸苦辣并不是常人所能够理解和承受的,在网易的股票差点成为垃圾股而又面临诉讼的时候,如果丁磊没有坚持下去,或者承受不了这种压力,结果又会如何呢?
高处不胜寒!没有过人的承受压力的能力,就成不了企业家!
正如毛主席诗中所说的: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我们这里将刘欢的两首歌词拿出来与大家共勉,看看在生活中的你,有没有时刻准备“从头再来”的心理准备,有没有经常自省而“自愧不如”的心胸。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