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一章 茫然不知取经事(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大战花果山
孙悟空在没有做和尚之前,几乎是战无不胜之猴,而做了和尚后却是逢战必败。这就给人一个错觉:“是不是做了和尚后就完蛋了?!”
这的确是错觉,和尚只是一种职业,和孙悟空完蛋与否一点关系都没有。
其实,孙悟空这种战斗力的巨大反差正是道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完美体现。
在花果山下,孙悟空是魔,天将们是道,道自然斗不过魔。在后来孙悟空做和尚后,他成了道,而别人成了魔,所以,他自然斗不过妖怪们。
但是,道家的这些老人们在创造出上面那句话后就觉得与他们一向宣传的“邪不胜正”矛盾了。虽然,道家说的话经常有矛盾,但是,这次好像有点过头了。
道士里还是有聪明之人,对这已经非常矛盾的话看了看,点了点头,就把问题解决了。
其实,道高一尺的时候,魔的确高一丈。但是,为什么魔最后会被道消灭呢?因为道乃老虎,而魔乃初生牛犊不怕虎也。所以,在一开始,魔总是占上风,道总是落败。但最后道定会打败魔,因为没有老虎打不过牛犊子的事情。
在花果山下,群猴乱舞,天兵逞能。
那是一场旷古绝今的战斗,在许多年前,姜子牙大破十一阵也没有那么热闹。
确切地说,那是一场道家之间的斗争,是士大夫道教与民间道教之间的争斗。孙悟空代表了许多民间信奉道教的老百姓的利益,而玉皇大帝高高在上,整日以清谈为乐,自然是士大夫道人。
当民间的道教太过猖狂(孙悟空的大闹地府、龙宫夺宝),士大夫道教自然沉不住气了。于是,才来剿灭孙悟空。
后来的结果,我想任何人都知道,孙悟空先是赢得短暂的胜利,最后,被捉。而捉他的人就是杨戬和老子。
杨戬这个人据说长了三只眼,还养了一条狗。如果一定要给这个人做传,那么,还要追溯到商纣王时期。那个时候,天上人间但凡会点法术的必是道教门人。这个三只眼就是道教一个比较大的头目手下的得意弟子,据说应该是菩提法师的师祖。
但是,的确没有必要给这个人做传的道理。在这里,只是要讨论的一个问题是:在花果山下,那么多天兵天将都捉不住孙悟空,为什么一个三只眼就捉住了他?
除却“邪不胜正”的老掉牙台词后,这里面应该是大有文章的。
第一,三只眼也善于变化,而且也是七十二般,他比孙悟空多出一变,就是那条狗。第二,孙悟空自称是“大圣”,而三只眼被人叫做“小圣”。大凡天下之物,大不能制大,而小能制大,老鼠可以制服大象就是明证。
最后一点,如果不是熟读《西游记》,许多人是看不出来的。
三只眼之所以能擒住孙悟空,只是因为孙悟空在看到自己的猴子们被鹰犬、草头咬住而心慌之时,被老君的圈打中才被三只眼捉了上来。
为什么天兵天将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却不能捉得半个猴子,而三只眼的鹰犬、草头一放,就捉了个罄尽?
因为孙悟空和他的猴子们本来就是一群草头,也就是所谓的杂牌军。所以,三只眼放鹰犬和草头正是“以贼败贼”,所以,花果山一役可以说是成语“以毒攻毒”的现场表演!
被压五行山
如果摈弃掉孙悟空的所谓“反抗”精神,事实上,大闹天宫就是一个犯上作乱的事件。反对自己的领导,反对不适合自己意愿的一切。
叛逆这个词说起来和让人欣喜,但如果在你身边真的有这样一个人,你怎么办?
事事都和你过不去、从来不把你放在眼里、你训斥他几句,他就在心里永远地记得你。
这样的人除了自己做老板以外,没有其他路可走。
传说中的五行山是如来佛祖的左手,佛祖在压住孙悟空的事件中,只想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我可以一手遮天。
但是,孙悟空——这个叛逆的猴子并不服气。他一直在反抗着上级领导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虽然,他也知道自己大闹天宫是错误的,但是,他自己控制不了自己,因为“叛逆”是他与生俱来的品格。
佛祖用左手压住了孙悟空,可是他的手却收不回来,只好让人拿了一张符贴在五行山下来代替自己的左手。
在那段岁月里,孙悟空想的是什么?
他从来没有想过是自己的错,在五行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他还一直在说着一句话:“俺老孙被你们骗了!”
如果孙悟空知道“咎由自取”这个成语,他一定不会在石头缝里喊了五百年冤。天下的事情真是奇怪,孙悟空从石头中来,石头又差一点成了他的归宿。
如果不是佛祖觉得东胜神州的人总喜欢做老板而挑选好员工,找人去宣传“无为”。恐怕,孙悟空只好感叹“我从石中来,自往石中去。”
在五行山下,孙悟空不知道自己以后到底可以做什么。在石头缝中,他总觉得缝隙很不合适自己的体形。
孙悟空在道教那里被他们折腾得猴不像猴,但依旧奈何不了他,为什么来了个和尚就把他收服了?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
道教的弟子却让佛教的大师来收,是为后来孙悟空的保和尚取经埋下伏笔,还是道教的人故意给了佛祖一个很大的面子?
在佛祖制服了孙悟空后,天上举行了一个很盛大的舞会,名字叫“安天大会”。这个舞会的名字已经告诉了人们,把这样的猴子压制住,天下就太平了,难道还指望他能做出什么利于天地的事情来吗?
与唐僧的对话
在唐僧来到五行山之前,孙悟空就已经知道了自己要想从石头里钻出来必须要做一件事——保一个笨蛋去西天,最要命的是只能走着去!
什么是取经?取什么经?为什么要取经?取经对我和唐僧有什么好处?我能从取经里学到什么?
这些问题他都没有问过,他只是跟唐僧说:“你把我救出来,我保你去西天取经。”
唐僧是个老实的和尚,看了看从石头缝隙里钻出的猴头,很小心地问明前因后果,才将他解救出来。
孙悟空与唐僧在五行山下的对话完全可以说明孙悟空根本不知道取经是怎么回事。自始至终,孙悟空只知道是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至于其他的事情,他根本什么也不知道。而现代管理则要求一个好员工应该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必须的好奇心。
孙悟空之所以保唐僧去取经,只是想从山下出来而已。如果说得崇高一点,孙悟空是把唐僧当成了恩人,而不是老板。
就像一个弱女子为了报答一个男人的救命之恩而嫁给了他,也许,她并不了解他,并不爱他,但是,出于报恩就嫁给了他。
如果说,这是一种悲剧,许多人一定不会赞成。因为在孙悟空保护唐僧的路上,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发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乐。
我们推己及人想一想吧,孙悟空对自己将要所从事的事业一无所知,但却并不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这在人间,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员工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一无所知并不代表他不能做出成绩来,但是,他能否做出成绩来是个变数,而一定能做出成绩来的员工必是对自己的工作有好奇心的员工。现代的老板要的难道是一个不稳定的变数?
不可能!
如果你是老板,你自然希望手下的员工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兴趣。只有这样,他才能专心做下去。
所以,孙悟空是不是好员工已经不言自明了。
所谓真经
当灾难已将完尽,功德自然圆满。四人万里辛苦,佛祖授以三藏真经。当是时, 阿傩、伽叶引唐僧看遍经名,对唐僧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些什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
唐僧闻言道:“弟子玄奘,来路迢遥,不曾备得。”
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
孙悟空的无知就在此时大现,见他讲口扭捏,不肯传经,忍不住叫噪道:“师父,我们去告如来,教他自家来把经与老孙也。”
阿傩道:“莫嚷!此是什么去处,你还撒野放刁!到这边来接着经。”
便把无字之经传给了他们。也只是孙悟空对取经事业的不识才得到了那些无字真经。也只是孙悟空太将取经事业不当成一回事了,才敢对两位尊者大声呵斥。
幸好在他们走出佛门之时,有一佛乃燃灯古佛在阁上,暗暗地听着那传经之事,心中甚明,他知道是阿傩、伽叶将无字之经传去,却自笑云:“东土之人愚昧,怎么可能识得这无字之经,却不枉费了圣僧这场跋涉?”
于是,就叫座下白雄尊者作起神威,飞星赶上唐僧,把那无字之经夺了,教他再来求取有字真经。
而同一无字之经,在如来佛祖那里却有这样的解释:“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
同一经,古佛看之重,如来看之轻。唐僧取的经到底有用否?
经文是死的,非有轻重之别。迷者自轻,悟者自重。或者是,迷者自重,悟者自轻。
天下真有渡人之经?
唐僧说有!贵在修炼。孙悟空说无,因心无,所以说无。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