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先吃肉后啃骨头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著名管理专家姜汝祥博士曾将娃哈哈的成功模式归结为“三个一:一点,一网,一力”:
一点指的是它的广告促销点,娃哈哈的“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可以算得上是促销广告的经典,在这方面娃哈哈确有过人之处。
一网指的是娃哈哈精心打造的销售网。
一力则指“经营”经销商的能力。
这“三个一”的运作流程是:先做一点:通过强力广告推新产品,以广告轰炸把市场冲开,形成销售的预期;接着通过严格的“价差体系”做销售网,通过明确的“价差”使经销商“获得”第一层利润;最后做“一力”:常年循环推出各种各样的促销政策,将企业的一部分利润通过日常的促销与年终的返利“经营”经销商,使经销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第二层”、“第三层”甚至“第四层”的利润。
这一体系的一个关键点是广告。只有广告将市场预期做起来,“价差”才存在;“价差”存在,才能使经销商有信心去争取后面的“激励奖金”,第一点做不起来或做得不够好,后面的经销增值体系就会动摇。
姜汝祥分析说,娃哈哈这一体系的另一个关键点是经销商对整个体系的信心,这是体系良性循环的基础。所以一般说来,这种体系主要用来做强势品牌下的中高端产品,通过专营店或专柜的形式,玩高成本高价格的游戏。世界上几乎有名的服装、化妆品走的都是这条路,联想也是这方面的高手(计算机的消费化)。
娃哈哈的伟大“创造”,在于将这一模式用来做中低端产品,用量而不是“质”,靠“经营”经销商而不是自己建立渠道终端来支撑产品的大量销售。这种模式的问题是,当广告愈来愈强调促销的时候,产品就会变成“没有文化”的“功能产品”,而不是像可口可乐那样成为“文化产品”。
姜汝祥说的也许是对的,但也许娃哈哈也是对的。对此,宗庆后有自己的一番理解:
娃哈哈选择先通路后品牌、先农村后城市的策略,是在和国际大公司大品牌的竞争中“炼”出来的,谁都知道城市的钱比农村的钱好挣,好挣又怎么样?人家有多少个亿搁在那儿等着呢?
可口可乐的“文化”是一百年做出来的。娃哈哈只有十几年历史。在过去,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存。
很多人认为,中国有开发价值的市场惟有上海、北京、广州等十来个中心都市,这些城市中仅一个地方的人口数已超过某些欧洲小国了。而我则认为,就饮料食品、家用电器等大众消费品而言,中国市场的“肉”在城镇和农村,而“骨头”则是那几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前者为主战型市场,后者为窗口型市场。因此,娃哈哈一直执著地转战在特大城市之外的广阔市场,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其实,在过去的10年里,在中国市场上创造了市场奇迹的企业,如海尔、TCL、步步高、三株及巨人等,无一不是“吃肉高手”。宝洁公司60%以上的销售额来自城镇等二、三级市场。台湾的康师傅之所以比实力超过它数10倍的统一集团在大陆市场上领先一筹,也在于它更早把营销中心向城镇下移。而靠啃“骨头”做大的企业则寥若晨星。
我们选择的先通路后品牌、先农村后城市的策略,在和国际大品牌的竞争中发挥了独特的优势。这种“联销体”的销售网络,是基于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与国际营销理念相结合的一种营销模式,在市场竞争中还是游刃有余的。
企业的首要使命是生存权。有了生存权才有发展权。娃哈哈尽管做得这么大,但我认为它只是刚刚解决了生存权,发展说不上,只是刚刚起步。
实际上,娃哈哈一开始选择农村及城镇市场,并且建立联销体模式,还牵扯到一个重要因素:钱的问题。
企业的钱花在什么地方,是一个最重要的、最现实的问题。我们或者是把钱放在广告上,制造广告商;或者把钱放在通路上,是制造经销商;或者把它投在终端上,做终端换取销量的努力。大多数企业,都不可兼得,因为它们没有足够的钱,既照顾到这边,又照顾到那边。现在大部分企业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我们的通路和终端的成本,越来越高,做企业的都知道,财务状况分析一看就知道。
在宗庆后的理念中,娃哈哈是一个以“营销通路”为运营中心的企业,这个企业的首要任务是把产品卖出去,只有产品卖出去了企业才有现金流,才能坐下来想以后的品牌建设、企业发展战略。而对于娃哈哈刚刚过去的十几年来说,是在一线战场与竞争对手“血与火”拼杀的十几年,直到现在,娃哈哈依旧还不能松一口气。宗庆后对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的残酷性认识太深刻了。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只有亲临一线的人才会有所体会。
我们走的是大众化品牌道路,可以说在二、三级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娃哈哈这个品牌绝对树起来了,甚至可以说是一统天下。有一次,我从安徽到河南,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就是所有摊点都在卖我们的产品,没有别人的,因为卖杂牌人家就不来买了。如果农民收入快一点提高的话,我们现在的销量早就翻了几倍了。
众所周知,娃哈哈于1998年推出非常可乐挑战可口可乐获得巨大成功,就是完全运用了农村战略。
记者:从战略上说,非常可乐走的是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
宗庆后:如果跟它硬碰硬的话,我认为成功的机会就比较少,所以我们是从农村市场,包括它没有进去的市场开始。很多它没有进场的省份,我比它占优势,等于说我先入为主。人家说买正宗的可乐是非常可乐,而不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目前,我们也在逐步向大城市反攻。
记者:那非常可乐的市场策略也就是先打农村市场,但是农村市场到底能有多少人会花钱喝可乐呢?
宗庆后:你也不要小看农村市场,你想想我们几年前的话,不要说农村市场,就是城市的话也没有想到会去买杯水来喝喝,那么现在瓶装水应该说是农民也在喝的,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关键就是你怎么样去引导消费的问题。
记者:也就是您是在分析了两乐的市场空间之后,觉得它们是有缺陷的?
宗庆后:所以我们当时采取的策略是没有跟它在城市里面正面交锋,结果也证明我们在下面销量很好。一开始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认为我们对它丝毫没有影响,后来它逐步发现我们对它是有威胁的,这时我们已做到了60多万吨,也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了。
关于城市和农村的话题,实际早在上个世纪的二十、三十年代,毛泽东就曾经与他在党内的反对者打过不少嘴仗。上个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情况能不能同现在的中国市场情况等同?这实际上应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宗庆后认为,像姜汝祥博士所提到的强势品牌下的中高端产品,如名牌服装、化妆品,它的消费群就在城市,你去农村打也没有用。但是像日用消费品,比如说日化、牛奶、饮料、家电产品,在农村、城镇和城市都有市场,农村、城镇的市场比大城市还要大得多。而且这里所指农村、城镇市场,包括中国广大的农村、众多的中小城市以及城乡结合部。从另一方面说,西方国家都是完成了城市化的发达国家,消费者集中、城市消费特征明显,所以西方跨国公司一百年来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品牌营销策略,所以它们进入中国市场后,一上来就占据城市市场。同时,它们在中国城市市场的市场运作,是其全球化运作的一部分,有着国际化的大背景,无论从资金、技术还是观念上,它们都比中国企业先进。
谈到中国企业的生存权,尤其快速消费品领域,走农村路线是获得生存权最有效的方法。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人我敢说他肯定不懂中国市场。
娃哈哈的成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纳爱斯在洗衣粉领域的成功,海尔早期在家电领域的成功,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宗庆后认为与快速消费品领域的企业相比,联想是一个特例。联想的主营业是IT,这个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它一开始就要与跨国公司在城市对决,所以联想在中国的乃至世界的成功都令人尊敬。
海尔也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公司。海尔令人尊敬的地方在于,在解决了企业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之后,它依靠自己融会贯通的一套管理哲学和企业发展战略,迅速出击,不仅在中国本土阻击跨国企业,更在全球范围内与跨国公司展开对决。
宗庆后已经感觉到,娃哈哈在其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已经积蓄了一定的能量。这个能量包括娃哈哈品牌的能量、营销的能量和人才的能量。同当年的太阳神、三株、巨人相比,娃哈哈的基本功无疑比它们扎实多了,这也是娃哈哈今天在吃肉之后开始啃骨头的资本。
台阶是一阶一阶上的。现在娃哈哈已经走过了一阶,它不可能停下来,下一个台阶肯定要走上去。
越向上走越难,但越向上走看见的风景就越美。
回过头来我们看姜汝祥博士所说的娃哈哈做的是没“文化”的产品这个问题,如果与宗庆后的“先吃肉后啃骨头”的理论联系起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娃哈哈的战略思路:先通路后品牌、先农村后城市,先把企业做起来,这是“先吃肉和后啃骨头”的第一个层面;在做出来产品和利润之后,再找到对手的主力进行阵地战和攻坚战,这是第二个层面;在进行阵地战和攻坚战的同时,开始进行品牌的核心价值的深化和打造,从“没文化”变成“有文化”,这是第三个层面。这是一个自下而上、从外向里的一个发展过程,当外层的东西越来越被剥掉,里面的“核”就越来越快地露出来了。
这是宗庆后关于娃哈哈的最核心的理解。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