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上海炒货协会与家乐福的对抗(3)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 点 评
不能相互妥协,最终导致谈判破裂。但在这场炒货商叫板大卖场的争执中究竟谁输谁赢呢?
据有关知情人士反映,炒货行业的供货商对家乐福征收高额附加费早已经怨声载道,但他们全都敢怒而不敢言。炒货行业同其他行业的供应商一样,过去一直都不得不逆来顺受,纵然有满腹的苦水也只有吞到自己肚子里,从来不敢对家乐福的不断索取提出异议。他们这样委屈自己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维持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的生存;另一方面,家乐福的全球采购系统可以使这些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起到为企业“扬名”的作用。正如一位不知名的供货商所说:“家乐福就像是一个世界杯,我们如果能进去,就等于打入了世界杯的球场。但如果连这个门槛都进不去的话,你就永远进不了主流渠道,更不可能做一个世界性的品牌。”
于是,包括炒货行业在内的所有供应商都对家乐福的所作所为持以沉默的忍耐态度,他们一忍再忍。然而到了2003年,上海的炒货协会终于忍无可忍了,首先决定站出来和家乐福“理论一番”。上海的炒货协会之所以首先站出来和家乐福公开叫板,其原因就是家乐福的高额附加费以及种种苛刻条件已经突破了他们的利益底线。上海一家著名的品牌炒货企业曾透露,他们一年在家乐福的销售额高达1200万元,但由于家乐福高额的收费,致使该企业每年因此亏损100多万元。无奈,该企业只能通过裁员以降低成本,然而,即便企业每年减员100人也无法补上亏损。为了免于走上绝路,以上海炒货协会为首的多家知名品牌的炒货供应商们从2003年4月份起正式开始了和家乐福的谈判。
其实有关业内人士早就对家乐福在处理和供应商的关系问题上表示担忧了,他们认为,家乐福的这种做法只会使它在发展中国家或商业不太发达的地区更容易成功,因为在商业不发达的国家,供应商的实力不是很大,组织化程度不高,家乐福与上游谈判的余地就较大。而事实也在证明,在商业体制健全的国家,完善的商业监管制度会让家乐福屡屡碰壁。20世纪60年代末,家乐福先后被迫从英国、比利时和瑞士撤出;而在1988年才进军美国的它却又不得不在1993年关闭了在美国仅有的两家大卖场,完全退出美国零售业市场的竞争。正因为我国不如美欧等国的商业发达,商业监管制度也不如发达国家那么完善,所以很多时候,供应商们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但是当利益底线被一再突破,甚至已经到了赔本经营的时候,这些供应商也只能选择得罪这个“洋财神”了。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裴亮曾说,“进场费”问题是全世界工商共同关心的话题,国外也有这样的争论。“进场费”在超市、大卖场等现代零售渠道的利润构成中占有相当比重,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市场客观的供求状况。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零售商一味地追求“进场费”,而非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让“进场费”缴得多、缴得高的进场,那么,最终它也终将被市场淘汰。
事实上,连家乐福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其进入中国以来遭遇的最大一次危机——紧随“炒货联盟”与家乐福叫板之后,造纸业“半途杀出”,使家乐福再度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而后,炒货风波“跨”出上海,南京家乐福也遭“讨伐”。而对于争执中的另一方来说,前景也不是十分乐观,与家乐福的关系搞僵,致使品牌炒货企业将由此承担的损失高达百万元以上。如果这些企业就此一蹶不振,损失最大的可能就是这条产业链上的千百万农民兄弟。这种残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恐怕谁也不愿意看到,但是,一旦销售商和供应商之间不能相互妥协、关系彻底破裂,那人们只能面对这种共输的局面。
看来无论对于生产厂家还是对于超市卖场来说,硬碰硬的针尖对麦芒只能换来两败俱伤,甚至还会将损失波及到其他方面,惟有彼此让步,共同为对方创造一定的利润空间,才可能实现供销双方的合作双赢。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