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在态度上做出适度妥协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在谈判过程中,如果对方的态度太强硬或者很难缠,人们总是希望可以改变这种态度。其实做出适度妥协就是一种及时、有效的方法。
在本章引子中我们所看到的沃尔玛与宝洁公司两大行业巨头的谈判真可谓是高手之间的较量,但是他们之间的较量并非像人们想像中的各持优势、互不相让,更不是相互对峙,相反,他们在满足各自需求的基础上已经实现了最亲密的合作共赢关系。沃尔玛与宝洁及其他供应商之间友好合作关系的建立其实就源自于沃尔玛始终以建设性的态度解决问题。沃尔玛始终把建立同供货商利益共享、共生共荣的关系放在重要位置。沃尔玛公司的企业文化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同供货商保持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正因为沃尔玛在谈判过程中一直持有积极的态度,并且它也在致力于通过自身的妥协使谈判对手的态度发生改变,所以沃尔玛与供应商以及其他合作伙伴总是能够以共同的积极态度展开各种形式的谈判。
在谈判过程中人们总是希望对方改变强硬的态度,殊不知,要想使谈判双方之间的问题及早解决,仅有一方的让步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谈判双方都以积极的态度进行谈判,双方的问题才可能解决得更加及时、有效。正因为如此,在谈判过程中,人们就很有必要弄清楚转变态度的方式和方法,而要想弄清楚这些首先就应该理解态度的形成过程。
简单地说,态度就是人心理上对其接触的客观对象所持有的看法。人们对事物的态度是有差别的,同时态度形成以后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久。但态度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形成新的态度。态度的转变有两个方面:一是方向的转变;另一个是强度的转变。例如,对某一事物的态度原先是消极的,后来变得积极了,这是方向的变化;原来对某事物犹豫不决,后来变得坚定不移,这就是强度的变化。当然,方向与强度有关,一个极端转变到另一个极端,既是方向的转变,又是强度的变化。态度是否转变,朝哪方面转变,转变的强度如何,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态度的转变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条件,态度就不会发生转变。
商务谈判人士的态度当然就是指谈判者心理上对其接触的客观对象所持有的看法。谈判者态度的转变同样有方向和强度的转变之分,谈判双方态度是否转变,以及转变的方向和强度,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中既包括谈判中的种种客观因素,又包括谈判对手的主观表现。如果客观因素和主观表现符合谈判者态度发生转变的条件,那么谈判者的态度就会发生转变,当然这又会反过来影响谈判对手的态度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
案 例
日本东芝公司在最初成立时经常会遇到产品推销不出去的现象,这并不是因为该公司的产品质量低劣或者价格水平太高,而是由于公司刚成立、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不够高,而且也很少有大客户的认可。为了摆脱这种局面,东芝公司的推销员们几乎跑遍了全日本。终于有一天,一位推销员告诉董事长士光敏夫“有一笔生意可能有成功的希望” ,因为有家大公司要完成一个项目,这个项目需要质优价廉的电子产品。但是过了没多久,这位推销员又报告董事长说:“这笔生意恐怕不能谈成了,因为这家大公司中负责采购的课长似乎对东芝的产品没有多大兴趣,而且他还经常外出。”
听到推销员的报告之后,士光敏夫决定亲自登门拜访那位采购课长,一来表明自己的合作诚意,二来他也想弄清楚这家大公司的真正需求。士光敏夫很快就来到了那位采购课长的办公室,结果等了很长时间才见到刚刚外出归来的课长。当对方得知这位等候已久的人竟然是东芝公司的董事长时,他深受感动,因为公司这次只需要为数不多的电子产品,即便交易成功的话,交易额也不过二三十万日元。课长和士光敏夫的洽谈很快就在办公室中开始了,由于双方都持有十分积极的谈判态度,所以这场生意进行得十分顺利。而且这位课长在签订协议之后还当场郑重表示:“以后只要有需要就会首先考虑东芝公司的产品。”
士光敏夫以自己诚挚合作的态度使对方的态度也发生了从“对东芝产品不感兴趣”到“以后只要有需要就会首先考虑东芝公司的产品”的重大转变,可见只要客观条件适宜,谈判者本身又愿意首先从态度上做出适度妥协,那么谈判对手的态度就会发生相应的转变。当然,在实际谈判中要使一方改变态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只要谈判者掌握了态度转变的原理,并在实际工作中多加应用,经过努力,完全有可能使谈判对手的态度从消极变为积极、从不合作变为合作。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