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美国人眼中最具有事件管理意识的中国天才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蒋晓松—— 博鳌之父  经蒋晓松导演,原来只有一条街道、一万多人口,在几年前甚至连胶卷都买不到的无名小镇几乎一夜成名。不仅如此,博鳌亚洲论坛的成功举办,还创造了建国以来中国民间外交的奇迹,以及房地产业和会展业的第一经典案例。博鳌,是个奇迹,而蒋晓松是创造这个事件奇迹的“导演”!   蒋晓松敏锐地看到国际上的新趋势。20世纪,重大的国际会议首先考虑在大都市举办。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思路面临着更新。选择一个风景秀丽的宁静港湾,有高尔夫球场,有温泉和江湖的地方,集工作、娱乐、休闲于一体,新的全球事件概念是大势所趋。  蒋晓松邀请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来博鳌访问,两位前政要谈到亚太经合组织,谈到了达沃斯论坛,谈到了创建亚洲论坛的种种设想,这个长谈成了点燃亚洲论坛创建及选址博鳌的火种。  亚洲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欧安会、美洲国家组织那样的洲际组织,甚至也不如非洲,那里还有一个非洲统一组织呢。建立第一个泛亚洲的国际组织,符合亚洲各国的愿望和利益。在博鳌建立永久的亚洲论坛,很快赢得了亚洲地区26个国家的热情响应。亚洲国家除阿拉伯国家外,基本成为发起国。正如曾经推动中日影视交流一样,蒋晓松一直在开始推动着“博鳌亚洲论坛”的筹备工作。  一个影视界的艺术家,一个房地产的企业家,一个有着国际背景的社会活动家,使博鳌一夜之间成为令全亚洲关注的焦点。2001年2月27日,博鳌亚洲论坛正式成立,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尼泊尔前国王比兰德拉、日本前首相产中曾根康弘、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等20多个政要、前政要出席了会议。  蒋晓松的名字,也从此与博鳌联系在一起,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国内外各新闻媒体的报道中。了解博鳌发展进程和蒋晓松的人都清楚:博鳌从一个普通小镇骤然飞跃到国际外交对话的平台,决不是一种侥幸或偶然,这里凝结了蒋晓松的全部创作激情。  随着博鳌知名度的迅速提高,特意前来博鳌的海内外游人越来越多。于是,就有人将其比喻成“第二个黄金海岸”或“中国的夏威夷”。但是蒋晓松不认可这样的比喻:“我们为什么要是别人的翻版、第二?博鳌就是博鳌!”博鳌品牌的成功,自然引起了全国各地成功企业家的关注,最近北京红石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成为了与博鳌水城合作的新伙伴,他将给博鳌水城带来了一个21世纪的、全新的房地产概念。  博览天下,共占鳌头。这是蒋晓松喜欢形容今天博鳌的8个字,为了创作这个顶级的事件艺术品,头发渐渐斑白的蒋晓松,可谓是十年磨一剑。  吴建民—— 中国会展经济的灵魂  吴建民在上海申博“战役”中,是“前线总指挥”。他曾担任驻荷兰与瑞士大使。1998年11月他被任命为驻法国大使。在这个岗位上,他参与了中国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工作。对吴建民来说,申博是“一次新的独特的经历”,不仅为他提供了全面展示外交才华的机会,也使他进一步了解了国展局,与许多国家驻国展局的代表建立了深厚友谊,并爱上了国展事业。  在进行投票表决的巴黎,凡亲历这一过程的中国人,都把申博视为“一场战役”,把驻法使馆称作“前线”,现场“总指挥”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吴建民大使的身上。在2010年世博会的所有申办国中,只有中国调动了如此高级别的外交官员在“前线”坐镇。  1993年,吴建民曾参与见证了中国在蒙特卡洛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全过程。但是申奥与申博不同。申奥只做一次陈述报告,申博需要4次。此外,总部设在巴黎的国展局2002年时成员有88个,大多数成员国的代表都在巴黎,这就需要做大量的人的工作。在申博中展示风采,让更多的人认可了他,他在国展界赢得了信任。吴建民动员和组织了使馆最精锐的力量,不懈地进行说服、解释和沟通工作。  至今,大家仍记忆犹新:2001年5月2日,吴建民代表中国向国展局递交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请函。在投票表决前的最后冲刺阶段,他两次在巴黎著名的香榭丽舍剧院,主持了中国申博大型文艺晚会;在4次申博陈述中,他做了3次发言;他还以大使名义,多次举行专门的招待会,争取国际外交界、国展局人士和国际舆论更广泛的支持;他利用各种场合,阐述中国政府的立场,宣讲上海的优势,申明如果主办权交给上海,对中国和世界将是一个共赢,不仅有利于推进国展事业,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有利于不同文明的对话。  他知道,要说服人,首先要打动人,要了解发展中国家代表和发达国家代表不同的心理。每次演讲前,他都要做充分的准备。演讲时,他抛开讲稿,从容不迫,娓娓道来。他的客观分析,他对英法两种语言如行云流水般的运用,乃至他对国展事业的理解和激情,无不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吴建民在申博中出色的表现,让更多的人认可了他,他在国展界赢得了信任。  今年7月,吴建民告别了驻法使馆,回国就任全国政协外交委员会副主任和外交学院院长。但在巴黎,中国成功申博的影响和效应仍未褪去。在谈到吴建民时,刚刚卸任的国展局前主席诺盖斯称赞说,他是一位“有智慧、有远见、知识渊博的优秀外交官”。他认为,吴建民接掌主席职位后,将会给国展事业带来新的推动力。国展局秘书长洛塞泰斯也相信,他同新主席将会建立起“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  国际展览局第一百三十四次全体大会一致通过,选举中国资深外交官吴建民担任国际展览局新一届主席。这是在国际常设组织中担任主席的第一位中国人,也是国际展览局成立75年来首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士担任主席。  张朝阳—— 品牌娱乐化先锋   张朝阳,这位一度被媒介质疑只会作秀的互联网界“花花公子”,其深藏的品牌之路却被人们所忘却。  搜狐的品牌策略是:首先打造个人品牌;其次,将个人品牌移植到搜狐品牌中去,提高搜狐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张朝阳运用的策略是策划与设计改变与引导时尚的特殊事件。  “海归”的光环在第一次互联网大潮时已经用尽了,当网络新机会出现的时候,张朝阳不可能在这方面再做文章。但是,网站要聚扰人气,一定要有个人品牌,而且这个品牌不能是专业性的,必须通过大众娱乐化的事件,才能与搜狐的品牌形象相吻合。  我们看到张朝阳的“时尚手机之旅”,张朝阳时而明星扮相携亚姐亮相,时而大都市巡游,时而背起硕大的登山包勇登雪山,时而出人意料地出现在某个乡镇的简陋网吧。在某些时候,张朝阳的作秀跟他的年龄相比甚至显得有点令人难过,但张朝阳做的这一切,确确实实地让人们感受到了互联网的人性化和丰富多彩,使得人们想起网络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事件、故事、焦点、娱乐、时尚和生活。  张朝阳的策略非常巧妙。他很明白,个人品牌的事件化过度之后,负面的效果会不断积聚。于是,搜狐通过移情效应,将其年轻时尚的个人形象移植到搜狐的品牌中去,打造搜狐年轻时尚的品牌个性,使得搜狐的知名度和个性逐步展现在公众面前。张朝阳用人们的移情心理,对于事件的自我认同,塑造个人品牌然后促进搜狐品牌发展的方法值得思考。但是这种策略必须在其对品牌宣传起到积极作用的时候。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带着行为艺术性质的娱乐事件营销,为中国企业的品牌缔造提供了更加深入的想象空间。品牌是什么,为什么在许多企业眼里,品牌就是广告、促销、就是标识?中国企业的品牌建设者们确实应该开阔思路,变通一些品牌塑造和企业经营的方法,走出传统的惯性思维,大胆创新了。在这个方面,事件管理的系统工程却是值得品牌专家深入思考的。  崔永元—— 平民策划人风采  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节目自开播以来,其受欢迎的程度连它的策划人都感到意外。其实,研究一下崔永元的平民主持风采,你就不难发现,这个节目的走俏顺理成章——“节目现场效果好不好,关键是谈话方式,这是两年来我感触最深的东西。”崔永元把演播厅当成了自家的客厅,把来宾和观众当成了亲戚,这种说话方式正是《实话实说》的魅力所在。  脱口秀既然是一种秀,一种特殊事件,就意味着它毕竟和私人谈话有所不同,加之央视的脱口秀不是按娱乐类节目设定的,因此主持人不必拜相声演员为师,也有资格来主持这场直播文化沙龙。我们注意到,在崔永元的背后,有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策划小组,且不管这些令他仰慕的学者是否真的一流,他们至少比“没有文化的电视人”更具发现问题、暴露真相的能力  《实话实说》的新意并不在于说话不受控制,而在于控制的方式及目标有所不同。在这里,谈话的方向多多少少是瞄着真理去的,虽不及苏格拉底的辩证术那样刨根问底,倒也能促人深省。尤其是,它能够引咱老百姓深思。作为一个面向五千万受众,且不敢谈论敏感话题的央视谈话节目,能做到这份上,也就不容易了  与其说崔永元发明了新的说话方式,不如说是崔永元更新了中央电视台节目的事件策划方式。这才是他超越了数以百计的策划者的原由。按他自己的话说“我能干上这个事儿,挺棒的。谈话节目主持是一个正常人,不是因为学问有多高,长得多好看,地位有多高,家里有多少积蓄,就因为你是一个平民,有和他们一样的心态,你们可以平等对话,人家才选你做这件事儿。我们的现场绝不排练,包括开场白都是即兴的。”  潘石屹—— 以制造事件为乐的地产大鳄  在中国房地产业,潘石屹是最会吸引人眼球的,这位中国房地产界最有争议的人总是以不断的“创新”精神为人们制造新的轰动事件和概念,从而在房地产界掀起波澜。  2004年8月31日,潘石屹在海南向新闻界宣布,他的“博鳌蓝色海岸”在位于博鳌小镇的666 700平方米(合1000亩)别墅土地上正式破土动工,这是潘石屹历经十年重返海南的第一个举动。潘石屹宣布由于该项目此前预订时遭遇热烈抢购的场面,不得不宣布“限购”—— 在实名制下实行。  每人限购一套。消息披露时人们吃惊不已:奥运商机使众多开发商削尖脑袋想冲进北京,潘石屹却突然反其道行之,移师海南—— 兴建“博鳌蓝色海岸”,究竟为何?  有人说,潘石屹此举是潘石屹的精明之处,他也许已经意识到了北京楼市的危机之处,发展空间已经不是很大了,所以及时地撤了,潘石屹是在借海南寻求“突围”。但业内有人说潘石屹是在逃避,在北京确实赚了不少钱,但对他的争议、对他的批评、消费者的不满以及业界对他的另眼相看也够他焦头烂额的了,所以他只有选择出走。无论如何,在海南,潘石屹的房子还没有盖,就已经被媒体炒热,不能不说是一成功的事件营销杰作。  潘石屹是北京房地产界最早热衷于制造概念的人,他推出的SOHO概念曾经遭到恶批,一时从者甚众。曾有人著文说“SOHO、SOHO你瞒谁?”但是潘石屹却借力打力,反而让SOHO变得炙手可热,好像如果谁不SOHO谁就不时尚了,这对崇拜时尚的北京人来说是不能忍受的。  所有的开发商想方设法赚钱,潘石屹却在水关长城兴建建筑师走廊,当建筑师走廊引起媒体关注时,他却说:“我不卖,我做的是建筑艺术,要供大众参考。”当所有的开发商拼命打广告推广项目的时候,潘石屹的建外SOHO却在不需要花一分钱打广告的前题下第一期已经全部卖完。  把概念一次次玩活,把危机变为机遇,把一切有利的和没利的事情都变为事件,并融入公关和营销手段,在中国地产界,潘石屹无疑是个另类:他一次次处于是非的漩涡,一次次不按常理出牌,也一次次地破坏游戏规则,因此而为世人瞩目。有人说,潘石屹喜欢做秀,潘本人坦然承认,并公开声称自己是章子怡式的娱乐人物。这个人,以制造事件为乐,只要市场响应,只要有人喝彩,你拿他没办法!
  将事件管理作为终身事业—— Giuseppe Fontebasso  事件背景:  Giuseppe Fontebasso  工作生活在意大利的都灵;  获得酒店管理学位;  第一次策划的重大事件是都灵汽车展;  年龄35岁;  与同伴共同策划事件活动。  比较而言,事件管理仅仅最近才作为有潜力的职业而被人看好,许多事件管理人都曾经做过与之相关的工作,诸如:社团接待及娱乐,旅行社及旅游策划,剧院及新闻媒体。虽然有大量的小事件策划者、个体及其伙伴,但是一些大的公司越来越对事件管理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活动或通过相同公司获得的事件。  户外提供食品公司就是一个例子。运动会和比赛是户外供食公司的主要市场。随着事件管理市场的日趋成熟,这些公司已经进驻事件管理市场。  Giuseppe Fontebasso的事件管理生涯是从其父母的酒店管理业开始起步的。那是在他的家乡,意大利的都灵,他生长的地方。他在瑞士读了个酒店管理学位,并通过假期在家族企业打工、参与宴会和社团接待等方式筹得学费。即将毕业时,他首次策划了都灵汽车展,这是汽车生产商和销售商很重要的年度事件。Giuseppe Fontebasso还花了一年时间签约了一家英国食品供应公司,Ringer & Brymer。在此期间,他先后策划了一些有影响的事件,如Farborough飞机展、温布尔敦网球公开赛,以及在St.Andrews、Tumberry和Wentworth举行的各类高尔夫赛事。在此过程中,他逐步形成个人的管理技能,扩大了事件策划和制造技巧的知识面。在这一年中,他还做了些私人活动和一些小事件,如全英私人舞会和国外娱乐团体接待的策划。接下来,凭借这些经验、资源和酒店管理知识,Giuseppe Fontebasso 回到了意大利,与其伙伴开了一家小小的事件管理公司。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