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五计趁火打劫(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趁敌人危急乘势攻击的战术
计曰:“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解曰:敌方陷入困境时,必须趁虚而入。这是强者乘势打击弱者的策略。
“趁火打劫”的奥秘就在于“乱而取之”。趁形势混乱或对方困难之际,迅速出击,获得利益,扩充实力。又称“趁虚而入”。
“趁火打劫”原意为,趁着别人家起火,混乱不堪时抢劫别人的财物。比喻趁别人危急或困难时候去捞一把。
三十六计中的“趁火打劫”之计,则抛弃其原意中的非道德含义,演变为趁热打铁、乘敌之危,击败敌人的谋略。
战国时期,中国分成20多个诸侯国,其中较大的有齐、楚、燕、韩、赵、魏和秦。齐韩结盟,并想攻打燕国。但由于赵、楚窥视其后,两国不敢贸然出兵。这时,秦国联合魏国攻打韩国。齐王急欲发兵救援盟友,谋士田臣思建议齐王袖手旁观。他说:“韩国受到骚扰,必将危及赵和楚的安全,所以它们很快就会担起帮助韩国的责任。”
于是齐王听从田臣思的计谋,按兵不动。而赵和楚却正如田臣思所料,很快采取了行动。这样一来,秦、魏、赵、楚为了韩国互相混战。在这战火连天的时刻,齐国趁火打劫向邻近的燕国发动了进攻,并于公元前270年征服了燕国。
如今,“趁火打劫”之计在商战中可引申为,竞争对手遇到困难、危机,或者市场发生变化时,趁机凭借自己的优势战胜对方或占领市场,是强者击败对手,获得市场的策略。
铜矿倒闭,就势取利
在商战中,很需要运用“趁火打劫”的计策,以发展自己,削弱对方。
在西方世界,一旦某个企业濒临破产,其它财团、企业往往会蜂拥而至,以各种手段,千方百计抢夺它的有用设备和技术人员。因为在这个时候“趁火打劫”,最为有利。
过去,我们曾经以传统的道德观念,鄙夷这种乘人之危,“劫”人财物的作法,似乎只有见人有难,援手相助,慷慨解囊的行为才值得称道。
其实,这种观念未免过于陈旧愚腐,任何谋略计策都是超越政治界限和道德标准的,因此“趁火打劫”的计策,西方资本家可以使用,而作为最早总结这一策术的中国人的后代也可以使用。
1983年,我国新成立的香港B公司获悉智利一家铜矿倒闭,为了偿还债务,矿主决定将新购进的1500辆进口新汽车折价拍卖。
如果按照以往的迂腐观念,我们要么勒紧自己的裤腰带,省出有限的外汇,“支援世界革命”;要么平价收买,公平交易,无论如何都不会“趁火打劫”的。
可是,为了增加我国经济建设所急需的运输能力,节省国家外汇开支,B公司董事长当机立断,派人抢先一步,与智利铜矿主谈判。
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终于以原价38%的低价买回这批新车,为国家节省外汇2500万美元。
商场如战场。在对手陷于困境的时候,对手已丧失了讨价还价的主动权,在谈判桌上陷入被动的地位,他们往往不惜血本,力图使自己尽快摆脱困境。这便是获取胜利的好时机。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