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为事业而不是为工作奔波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我有一位朋友的朋友在一家“500强企业”的高科技公司工作,公司待遇非常优厚,可是在做了好几年“螺丝钉”之后他也有点其他的想法。因为常常去香港,每次去当然要帮别人带好多便宜的化妆品回来,就想自己是不是可以在北京开一家像Sasa那样的专卖化妆品的连锁店。每一次类似的朋友聚会,大家总是会讨论自己的创业计划,例如开蛋糕店、加盟小型连锁超市、做公关公司等等。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事业蓝图。不一定是自己创业,也不一定直接跟赚多少钱有关,也可能是希望从事某个自己一直向往的有趣的行业。有的人只想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如工程师、作家、艺术工作者等等;而有的人则希望在知名大公司里做到一定的职位,成为一位抢手的职业经理人。
但是实际上到处都充满了犹豫不决的人,对现状不满、下一秒种又自己给自己拿出了一个现状还不错的理由。一位医学院的学生选修许多文学课程,还乐于拉着每一位人文学科教授倾诉自己是多么地有文学天赋和爱好,小学时候就出过书。但是因为被保送到医学院,而且为将来前途着想也不应该放弃现在的专业。那么这样的陈述除了占用别人的时间以外,还有什么意义呢?既然你已经做了选择,那么你抱怨的是谁?谁不给你机会?
如果你一直在抱怨工作不合自己的兴趣,那么一定要在35岁前完成调转。如果你一直在抱怨上司和同事,却觉得工作本身还不错,那么一定要试着做些什么去改善关系,实在无效再考虑调动。
继续不喜欢的工作就是恶性循环
美国最近流行一个叫“学徒”的纪实秀电视节目。美国全国广播电视台(NBC)推出的这个节目,舞台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熟悉的办公室。16个参赛者,八男八女分成两组,到纽约来面对地产商唐纳德•特朗普的挑战。大家轮流担任团队领导,每一周分别做一个诸如卖矿泉水、出租房子的项目。输掉的一方中会有一位对团队“最没贡献”的成员被“炒掉”,最后胜出的一位则可以得到一年的工作合约,年薪为25万美金。随着节目的火爆,节目中出现的“你被解雇了!”这句让职场中人噤若寒蝉的话最近在美国大街小巷成了时尚的口头禅。
在2004年三月份第一周的节目中,两组参赛者被要求去销售自己选中的艺术家的绘画作品。第一组选中一个卖价较高,可是风格怪异,连组员自己都无法理解的艺术家。大家经讨论决定承担风险,因为只要卖出一幅作品就会在销售额上有相当大的赢面。第二组则选中了一个风格比较大众化,但作品单价较低的画家。竞争的结果是两组的销售额之差创下了节目开始以来的最高纪录,第二组的利润额高出了第一组一万多美元。掌握“生杀大权”的特朗普总结说:“如果你想卖掉自己的商品,那么就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商品。你无法卖掉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
同样道理,一个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总是感觉别扭、不喜欢、应付了事的人不可能取得成功。一位从事网上销售图书行业的女CEO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创业的时候就想找一个“让自己想起来就兴奋、每天都能高兴地起床”的行业来做。普遍存在于上班族当中的“星期一综合症”就是一种对工作的厌烦和恐惧心理。一位被采访者对记者说,她一想到下周的工作指标压力、办公室复杂的人际关系,星期天晚上就睡不着觉。当然星期一早上根本就不想爬起来,有好几次还出现严重的肚子疼和其他症状,不得不上医院。心里却在为终于暂时逃开了工作而长舒了一口气。
实际上,能从事自己喜欢工作的人很少。大学毕业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很多人觉得能找到一份留在大城市、薪水还过得去的工作就非常幸运了。大批的人涌向IT行业,因为薪水比较高,虽然自己可能对技术并不感兴趣。也有很多人考公务员,因为觉得那个工作比较稳定。
办公室里充满了牢骚。抱怨工作乏味单调、待遇低、公司没有前途,上司不公正、同事难缠、是非多。而抱怨也会使你的工作情绪更糟糕。天天痛苦地去上班,胡乱混到下班,恶性循环。心里还颇为自怜:要还房款、还车款呀,没有有钱的父母,伴侣也不富有,孩子还小……诸如此类,所以不得不勉强干下去。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99%的人都没有别人帮他铺好金光大道让他走。
塑造自己的核心价值
如果连续三个月你都觉得工作异常轻松,自己不用干什么薪水还不错,你就危险了。可能是公司业务转型了,而你所在的这个部门就是马上要被砍掉的部分。如果连续三个月你都怀着公司欠了你似的抵触情绪,你也危险了。所谓经过了苦难就比较知道轻重这种说法有时候也很难说。一位前网络公司员工因为网站倒闭,失业了一年,境况差不多惨到弹尽粮绝、山穷水尽的地步。你知道那个时候所有的公司都拒绝招收从网站来的人。后来找到一份新工作以后,拿了三个月比较稳定的工资,就“放肆”起来,敢于在座位上大声嚷嚷“大不了不干了”。只是因为一点小事,而半个办公区都能听见其叫嚷。
每个人都必须塑造自己的核心价值,也就是不可替代性。例如公司总是小心翼翼地防止客户经理们跳槽,因为他们手里掌握着最重要的客户资源。很多贸易公司的高级客户经理通常能够自己出来开公司单干,抓住了客户就等于抓住了生意。
对自己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标准型”人才。所有人都理解律师、医生是做什么的。你是本行业最出色的局域网管理员、插图作者、写手、标语创意者、跑汽车领域的记者,也会供不应求。一句话,要能清晰地描述你有什么用。如果你是会计师,也会很容易地在报税季节为许多小公司干两天兼职,得到丰厚的报酬。除了“专业人士”,即使大多数公司的通用岗位现在也有标准要求。例如成为一个有渠道统筹经验的销售经理、项目经理、媒体关系公关、政府关系公关等等,这样会很容易在各个公司找到工作。所有公司都想找拿来就能用的人,对“通才型”也可以说什么都不特别突出的人不感兴趣,除非你到了CEO的级别。
有的人很会为自己设置职业发展的轨迹。做过法语翻译、在两家高档消费品公司做过专卖店管理、公共关系,那么一家新进入市场的法国高档消费品公司看见这样的简历会觉得非常这个人合适做总监——语言交流没有障碍,又有合适的经验。而一位在图书出版公司工作了五年,熟悉整套策划、出版、推广过程的编辑可以去一家新的出版公司做总经理。就算因为什么原因离开了公司,自己有“吃饭的本事”的话也可以单干。摆水果摊的小贩、经营小面馆的夫妻档真切地了解一个行业赚钱的全部过程,做其他行业也一样。
尽早完成转换
不断追求新鲜的频繁跳槽者,以及在一个行业积累了相当经验的人,到了35岁,应该有一个事业目标设定了。要开始为事业,而不是为工作而奔波。
让我们来看看我们都在抱怨什么,要做怎样的转变。
很多人认为上司和同事面目可憎。可想而知,在这样恶劣的人际氛围中,心情有多么压抑。但是请想一想,真的是你遇到了一群世界上最讨厌的人吗,还是因为什么事情造成了现在的关系。如果你从上小学开始就觉得自己总是倒霉地遇到一群最讨厌的人,那肯定是你自己有点问题。最普遍的情况是你只是强烈地憎恨公司里的某一个人,或者是脾气乖戾的上司,或者是那个总跟你竞争的同事。事实上,努力工作的新人最后通常成为乖戾上司在公司里最喜欢的人,如果你的上司脾气真的很坏,别人也会这样认为。而竞争者到哪里都存在,他对你的看法通常也一样。
如果现在的工作已经连续三个月让你情绪不振,而且你真的明白是工作本身不适合你。那么就应该想办法换工作。方法可以迂回一点,例如先利用业余时间去进修新工作需要的教育背景、找到新工作以后再辞职等,但决心不要变。
有自己的事业的人,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充满了自信心。了解自己在做什么、熟悉行业的情况并且知道自己能做这个。只是为工作奔波的人总是担忧失业、“35岁以后怎么办”以及感觉前路茫茫。
王国维先生说人生有三个境界:第一个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阶段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才达到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少年时候总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也为还没有找到方向而迷茫;稍后找到了方向,努力的过程虽然艰苦却不后悔;最后才能到达一个比较自在的境界。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