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重新定义“中年”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从某种意义上说,丑闻其实成全了克林顿。无论是与莱温斯基的纠葛,还是被他那强悍的妻子希拉里抓破面皮,人们谈论这位美国前总统时带着一种对老熟人般的戏谑微笑。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克林顿其实已经不年轻,按年龄来说是个“老人”了。可是他似乎玩心正帜,喜欢尝试新东西,到处招惹漂亮女人,而且对未来依然充满了计划。
克林顿说:他打算活到150岁,75岁才算是进入了中年。无论对他个人风评如何,这句话相当有道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重新定义了年龄的划分:50岁开始才算是“中年”人。而对美国50岁的人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他们普遍认为到80岁才算是老年。
别放弃
香港女影星郑裕玲曾经说过:自己年纪稍长的时候,因为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所以总是觉得每一次演出、或收到的邀请都是最后一次机会了。现在她看开了许多,结果发现总是还有机会的。对于年纪渐长的恐慌,人人皆有。一位16岁就出道的新晋小明星,现在有些名气了,而且还不到20岁。最近她因为拍摄一部新的电视连续剧而接受记者采访,她娇嗔说这一次居然被另外一位女主角叫“姐姐”,心里很不舒服,因为自己以前在哪儿都是最小的。以小卖小的年轻女孩子最有杀伤力,不依不饶地时时故意在众人面前把别人往老了赶。其实跨过了一道年龄的坎,比如过了20岁,就又觉得没有什么了,自己在新的群体里边又是年轻的一个。古时秦淮河边的苏小小觉得上天让她在17岁最美的时候死去是对她的厚爱,如果她真的活到了25岁花枝烂漫时也许不会这么想。
35岁被认为是一道年龄大防。现在的新兴企业比较不那么“按资排辈”了,到处充斥着心高气傲、“有创意的年轻人”。网络游戏、影视节目制作等行业,有的公司甚至出现了惊人的平均年龄二十一、二十二岁。偶尔有一两个敢于丢掉铁饭碗,混迹于热门职业队伍的“老”人编译一些文章,描述国外七八十岁的人们还能潇洒地工作,社会也提供这样的环境和机制云云。可是根本没有人在意。职位都是为年轻人而设立的。一位朋友总是带着怜悯语气说某某人35多岁了还在干什么什么,又某某人35多岁了还去应征一个最低阶的职位。然后偶尔情绪低落的时候又感叹说不知道自己35岁以后会干什么。行内不过也就是这么几家公司,这么些事情,和这么些熟悉的面孔。35岁以后也多半是继续干这些事情,但是这有什么关系?现在的人都中了“出名要趁早”的毒了,觉得在35岁这道大坎前一定得混到一定位置,之后的时间就是享受这种成功;否则就有点凄惨了。他们把35岁设立为了人生顶峰的时间点。
愿望没有成功,有的人就过早的放弃了。IT界人士最先喊出了“35岁就退休的响亮口号”,可是有多少人能真的实现它呢?
每个人也许都对“老”了以后有过设想。张爱玲和炎樱讨论老了以后预备穿什么样的衣服:觉得印度装的披纱最慈悲,胖一点瘦一点都没有关系;又觉得长大的(中式)袄裤不错,什么都盖住了,可是仍然很有样子,还有许多陈年的好颜色。因为觉得老了仍有可穿的,而且样子还不错,俩人开始高兴起来,对老年不再那么恐惧。事实上我很想知道张爱玲活到七十多岁的时候是什么想法。最近有相关的资料披露出来传奇女子张爱玲的晚年生活:张爱玲晚年手头不太宽裕,居无定所,家徒四壁,过着一种“大隐隐于市”、与世隔离、不与人交往的生活。七十好几的张爱玲,自在逍遥地吃电视餐、看侦探小说。逛百货公司之余,还不忘买一盒最新上市的眼部保养品回家尝鲜。七十好几的张爱玲配隐形眼镜、带假发、1993年还做了一次整容手术(详细内容不明)。她到老了真的还是不忘爱美,不忘打扮,不忘保养肌肤。亦舒在《流金岁月》里借女主角的口,说到了四十岁就只管搓麻将、吃燕窝,什么也不理。总之,很多人觉得一旦不再年轻了,整个人就可以理所当然的松下来,不用再顾及形象,可以随心所欲地粗壮下去;人也不用再那么锐利,多累呀——不用再紧紧跟住时代脚步。同时,又怀着深深的恐惧,“老”了以后就经受不起失败了,不能再犯错误了,因为没有改正的机会了;甚至于可以穿什么都是个问题,出去看见别人的眼色,还不如不出门见人。
无论如何,才35岁就放弃——放弃梦想、放弃追求美丽,未免也太“着急”了。像李宗盛的一句歌词所唱的:“虽然未来如何我不知道,现在说再见会不会太早。”
时间打磨的钻石般光芒
上一辈的中国人到了三四十岁年纪感觉已经是小老头、或者好似在厨房呆了一辈子的主妇和母亲——黄脸婆。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暗示造成的:感觉孩子也大了,所以自己也差不多了。而好莱坞的明星多半是到了三四十岁才开始大红大紫起来的,罗杰•摩尔50多岁时还在银幕上饰演风流倜傥的007,和众多美女纠缠不清。西方觉得男人四五十岁才是最有魅力的好时候,因为经过了岁月的积淀。
现在社会风气已经转变。拜科技、美容所赐以及心理因素,这一代的年轻女人似乎永远不会出现她们母亲一辈那样的衰老程度。台面上的先生、女士们总是看不出年龄,肤色干净、衣着时髦、处事成熟而且得体。不过说出自己的故事来,时代背景好像都颇有些年头了。
外表年轻、而且感觉经历过事情的人是最有魅力的,这种光芒是时间打磨出来的。喜欢喳喳呼呼的小丫头、花样美男的是另外一些人。现在的确是有一种愈幼稚愈流行的趋向,穿着劣质暴露服装的美少女组合让人惨不忍睹,Q版风格的游戏人物造型——大大的眼睛占据半个脸部、一比四的身材不知道怎么会流行?不过就像近些年Prada在高级时装界迅速窜红一样,经典的、确实为“自己想穿”而设计的东西总是最受青睐。男人可以有皱纹,前一阵还流行特别染一点银发的Style(风格),不过身体和动作要年轻。女人不能有皱纹,但是要有一点“过去”,这无疑会增加魅力。
有一部韩剧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一个年轻女人本来有很能赚钱的老公、有一个女儿,可是幸福的家庭生活被突然闯入的老公的情人打破了。虽然老公愿意和她继续生活,并且为她搬了家,换了生活方式,解释那件事情只是一个意外。但是她从此对自己的家庭主妇身份、以及对人生产生了强烈的怀疑。剧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加强了这种对人生的怀疑——讲她姐姐的忌日,她问妈妈是否要去拜祭。她妈妈说不用了,已经给了钱,以后庙里的和尚会做;她的姐夫也已经有了新的太太,姐姐的女儿有了新妈妈。感觉她姐姐这个人的痕迹已经被从这个世界上完全抹去了,什么也不剩下。女主角后来和一位乡村医生有了外遇,可是他们都不再相信另一段婚姻会更好;可是也不再能回到原处了。他们开着车子在乡村公路上游荡,不知道去向哪里。后来遇上了车祸,医生死了,她活了下来。结尾的时候,女主人公自述她找到了一份工作,独自一个人生活,每天随便找点最便宜的饭食吃了。有一天她特意穿了红裙子去拍照片,摄影师问她今天是否是什么特别的日子,为什么一个人来拍照。她流下了眼泪,说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只是因为她没有照片。我觉得这是一个漂亮的结尾,感觉她经历了苦难,可是重新美丽地活下去,或者比她最初的状态更加美丽。
永远年轻
一切皆是有可能的。人生应该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
“中年”是一个过渡阶段,每个人都想尽量延长中年之前的状态;不过和老年比起来,中年也还勉强可以接受,感觉还有余力,还不那么一切都“黄河奔流去”了。是时候应该重新定义“中年”了,把以前所认为的中年、甚至老年时间段都纳入“年轻”的阶段,永远保持一颗活跃、求进的心。
东方人的外形显得年轻,一位台湾老师笑称自己四十多岁的时候一个人背包去美国旅行,还被美国佬友善地拍着屁股称“小姑娘”。轮廓深邃的西方人老一点,简直就没法看。还有许多美国小镇的居民,胖到二百多斤,整日与汉堡、啤酒、电视为伴,晒着加州的好太阳,日子倒是惬意。亚洲人的轮廓样子到有点年纪的时候就显出好来,而且我们又有禅宗文化主张的力求控制自己、坚忍的传统。总是应该保持脸部皮肤适度的紧促,最可怕的是中年男人松垮垮好像纵欲过度的脸;做事情要敏捷一点;不以年龄为意,更不要想什么年龄该干什么事。想做什么就做吧,年龄不应成为限制。
压力也是一种促进力。回归家庭的女人不用再日日挣扎着清洗头发、搭配衣服、按时赶往一个个场所,心情一松懈,于是多半变得邋遢起来。天天赶飞机,抱怨赶工到半夜的女人们倒还都神采熠熠、明眸皓齿。有啤酒肚腩的大块头老外楞把自己塞进衬衫、西装、领带当中,倒有一种风度;一旦敞开来晒太阳简直就没法看了。为什么觉得澳大利亚人缺乏吸引力呢?因为那儿竞争不激烈、生活太轻松、压力太小,人人长着个大块头和红脸膛,女人有一点胖而且还穿着家常的碎花裙子。一直觉得热带的阳光会把人晒晕的,还有海水,简直没有思考的氛围。
著名的华裔女性靳羽西谈起自己以前的一段婚姻:已经50多岁的丈夫计划过一种悠闲的人生——三个月滑雪、三个月旅行、三个月休息,诸如此类;而年轻十几岁的她还有很多想干的事情,打造出自己的化妆品王国,然后又卖掉了,总是很忙。所以后来他们分开了。其实这两种生活都不错,只要你自己喜欢。玩得很有追求也很好。
现在流行“永远年轻”。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