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砸牌”形碎神更坚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天有不测风云。1999年5月1日,一夜之间,有48块服务蒙牛的路牌,被不明身份的人抡着棍棒砸得稀烂。
这是内蒙古广告史上前所未有的暴行!
公愤激起。公安介入。媒体热炒。
内蒙古几乎所有媒体都参与了报道。5月份是“声讨月”,《谁砸了蒙牛的招牌?》《路牌广告惨遭损毁》《“砸牌”莫如摊牌》……一篇篇报道,一张张图片,见诸报纸,飞入千家万户。
6月份是“剖析月”,《蒙牛挑战伊利》《蒙牛在伊利门前摆擂台》《伊利蒙牛谁将挺立潮头》……一篇篇报道,一张张图片,通过报纸,再次飞入千家万户。
蒙牛的广告牌被砸了,并且始终没找出暴徒(按:当时拟悬赏10万元捉拿砸牌者,但5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国难当头,悬赏作罢。一说蒙牛已秘密获悉“暴徒”的真实身份,但选择了隐忍不发),但蒙牛“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的理念,以疾风暴雨之势,席卷内蒙古大地。
二、避强示弱:蒙牛收奶“三不干”
世界上“力”再大,也不如“利”大;“利”再大,也不如“理”大。蒙牛深谙其理,小心翼翼地不较对方的“力”,不碰对方的“利”,却抽出一个“理”字大讲特讲,以退为进,巧打“太极拳”。
乳业是资源主导型产业,“得奶源者得天下”。
1999年12月1日,蒙牛的自建工厂从签约奶站收取了第一车奶。这标志着蒙牛“公司+奶站+农户”产业化运作模式的全面开始。
历史依然在曲折中前进。由于竞争对手的阻挠,蒙牛这个本来就“缺奶吃”的苦孩子,一度差点断奶。
奶车被截!人被抓!牛奶被白白倒掉……感谢内蒙古电视台,用胶片为世人记录下了这幕特殊时期违反市场规律的特殊现象。
然而,这只是一个横断面。
当时的纸媒体,用《一场乳香飘飘的战争》《草原奶战》等报道,尽述其中的曲折。
让我们来看这样一段见报文字:
蒙牛和伊利目前执行的都是向生产基地所在地地税部门直接缴税的政策。伊利向呼和浩特地税局缴税,蒙牛向和林县地税局缴税。在鲜奶采集地不缴特产税。但是,蒙牛1999年11月在土左旗沙尔沁乡南此老村所建的奶站,至2000年5月,共收了价值15万元的鲜奶,当地却列出了高达6万元的特产税金,并处罚款6万元。当时就要拿钱,3个蒙牛奶站代理人员、当地农民,拿不出这笔钱,5月17日即被带走,以抗税为由被治安拘留15天……
这里面,特产税到底应该怎么缴,其实已经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真正的隐情在于为“驱逐”蒙牛寻找堂而皇之的“论据”。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面对残酷的奶源竞争,蒙牛发布了一则自律性的声明——蒙牛收奶“三不干”:
凡是伊利等大企业有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干(不建奶站);
凡是非奶站牛奶,蒙牛不干(不收);
凡是跟当地企业收购标准(包括价格)不一致的事,蒙牛不干。
2000年初,伊利每天收奶400吨,蒙牛每天所收的奶只有4吨。一个新生的高速发展的企业,求奶若渴,为什么还要搞这种自我约束的“三不干”?牛根生说,因为考虑到内蒙古乳业的整体利益,怕把市场搞乱了,引起不正当竞争。“我们是一个战壕的朋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世界上“力”再大,也不如“利”大;“利”再大,也不如“理”大。蒙牛深谙其理,小心翼翼地不较对方的“力”,不碰对方的“利”,却抽出一个“理”字大讲特讲,以退为进,巧打“太极拳”。
蒙牛加速发展自己的奶源基地。通过发放养牛贷款,扶植养牛户,2000年8月5日,日收奶量首次突破百吨。2000年底,日收奶量已接近200吨。
蒙牛的出世,从根本上改变了呼市奶业的竞争格局:
第一,蒙牛出世前,呼市奶价全国最低,而且存在卖奶难的现象,有所谓“限量收购卡”,超量部分要么不卖,要么就卖低价,有位奶农曾对媒体激动地说“要是没有蒙牛突然冒出来,就真要卖牛、杀牛了”——事实上有的奶农确曾忍痛杀牛——当然,这里面有一部分属于应该淘汰的低产牛。蒙牛出世后,呼市的牛奶供不应求,收奶价提高了,农民获利更大了。
第二,奶农养牛积极性提高了,过去每头奶牛的价格是4000元,蒙牛诞生当年便涨到7000元。
第三,过去奶站的建设速度很慢,蒙牛出世后,刺激同行业的企业加快了奶站建设。
第四,由于蒙牛的竞争,呼市的乳制品质量上升了,价格反而下降了。
至2005年,蒙牛已发展奶牛80多万头,日收奶量突破6000吨,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成为中国收奶量最大的农业产业化“第一龙头企业”。这是后话。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