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矛盾的98%是误会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误解和被误解的频率标志着一个人的素质
如果用派系的眼光来度量,我们很容易认为这位教授是“亲牛派”。不过,且不管他是“亲牛派”,还是“亲郑派”,能够写出东西来公开论争,就说明所陈事实至少是经得起推敲的。但这毕竟只是一家之言。一家之言,即使讲的全部是事实和真理,但在未听到“另一家之言”之前,我们还是持审慎的“立此存照”的态度。西方有所谓完全基于事实、不加任何主观评论的“纯客观报道”,然而,对事实的不同选择,以及对同一事实不同视角的取舍,都足以形成完全相反的导向。这和“盲人摸象”是一个道理:每个人所讲的都是真理,然而同时每个人所讲的也都是谬误。所有的局部真理之和,才等于全部真理。然而,我们人类何时曾经得到过“全部真理”?不可能,也不现实。所以,人类永远只能阐释自己已经获得的“局部真理”。
老郑如果有什么申辩,我们只能等另一本书了。
现在我们回头再来看一下牛根生1998年10月20日写给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及公司领导成员的辞职信。(见本书第40页)
这封长信,是牛根生痛定思痛之作,言词平和、中肯而含痛切。
对于这封信所陈事件,我们关心的不是它对伊利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而是它对牛根生日后经营蒙牛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比如,信里仅就老牛(这一年他40岁,我们也称他为“老牛”吧)与老郑的个人关系,就提到四件事:一是“牛角梳谎言”,一句夸张价格的“脱口秀”,演变为诚信与人品问题;二是“接送错位事件”,送迎上的一次客观失误,演变为牛根生眼里无老郑、客户眼里只有老牛;三是“捐款万元风波”,因为在救人上第一个捐款、捐款最多,演变为故意“出风头”;四是“老郑住院老牛不去探视事件”,演变为老牛眼中无老郑。
牛根生在信中点出了这“四大事件”的要害:误解。
除了“世界冰淇淋大王”的梦想半途夭折令他抱憾终生外,“误解之痛”大概是他在伊利16年中最深入骨髓的遗憾之一。
所以,到了蒙牛,牛根生推出一个著名的“误解论”:“误解与被误解的频率标志着一个人的素质。”同时,在他的主持下,“矛盾的98%是误会”被写进了《蒙牛企业文化手册》。
老牛认为,严顺开1993年表演的小品《张三其人》,是春节晚会最经典的节目之一,将“误解与被误解”诠释得淋漓尽致。在他的倡议下,蒙牛管理层曾经统一观看这一小品:那个可怜的张三在替别人看守鸡蛋时煮自己的鸡蛋吃,正煮着,鸡蛋的主人回来了。张三为了不让人家误会就不厌其烦地解释,还主动帮人家数鸡蛋,结果偏偏就差一颗……张三浑身有嘴说不清,解释到最后,索性把自己的鸡蛋送给人家,还被讥为“神经病”。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篇治国撰写的关于“误解与被误解”的短文:
“误解”与“被误解”
我们企业文化中有一个观点:误解与被误解的频率标志着一个人的素质。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误解别人,至少有一半的责任在自己;被别人误解,也至少有一半的责任在自己。一个人如果频频出错,那么他的素质又能高到哪儿去?
误解别人有多种情况。
关联误解:说的是东,领会成西;敲的是鼓,以为是锣;画的是月亮,误当做飞碟……由于对关联物的混淆导致领会错误。这是第一种。
缺省误解:别人传递的要素有七个,自己只领悟了五个,要素不全,于是一偏再偏;别人说了三句话,自己只听到了半句,于是断章取义。这是第二种。
错位误解:自己丢了一个元宝,对方手里恰巧也有一个,便判定此元宝是彼元宝;甲家门前被人倒了一桶垃圾,乙恰好提着空桶经过,便断定此垃圾是乙所为。不调查研究,不寻根究底,不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跳高一层想问题。这是第三种。
对称误解:心中有若干个模子,只要眼前事物的前三个要素与自己心中储存的某一个模子吻合,便推知后三个要素也与此模子完全相同。这是第四种。
偏执误解:自己是对的,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就一定是错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忘记辩证法,缺乏弹性思维,不能“一分为三”。这是第五种。
归因误解:有人剃光头,便以为要当和尚;有人避开自己打电话,便以为一定是说自己的坏话;有人指出自己的错误,便以为那是泄私愤图报复……虽然存在其他的可能,还是抱定一种错误的归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第六种。
讹谣误解:听信谣言,不辨讹传,受人挑拨,横生枝节,隔人隔心如隔山。这是第七种。
被别人误解也有多种情况。以上的“误解因式”均可转化出对应的“被误解因式”,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些:
怒火效应:把对一个人的怨气撒到另一个人身上,把对一件事的怒火烧到另一件事上,把对私人的恩怨转到公共事业上,让人莫名其妙。
半语效应:信息传递不完整,有头无尾,有左无右,有正无负,有喜无忧,让人片面解读。
先例效应:见尧思尧、见桀思桀是人之常情,一个人如果做桀的时候多了,那么,当他偶尔做尧的时候,别人依然会解码为桀。
不管是误解别人,还是被别人所误解,实际上与一个人的整体面貌息息相关。误解与被误解的背后,有当前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是知识、情感、道德、性格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个高素质的人,会将滋生信息偏差的干扰因素控制到最低;相反,一个低素质的人,则会被干扰因素反复卷入是非不明的漩涡。因此,误解别人和被别人误解的频率,标志着一个人的素质。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