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完美与缺陷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人在恋爱的时候往往呈现出滑稽或悲剧的现象,因为当事者已被传宗接代之灵所占领,所支配,已不再是他原来的面目了……
——叔本华
因为世界并不完美,人们才去追求,去奋斗,去寻找。
古往今来,寻找完美的归宿,寻找完美的人生,寻找完美的事业等等,演绎出一部部可叹可歌的故事。但这些故事的结尾往往事与愿违,人们并没有找到香格里拉,也没有找来“伊甸园”。
人类总是站在理想与现实的“门槛”上,陷入“寻找”的沉思中……究竟是我们希望得太多,或是生活本身就是如此。西方有人说:“目的是其次的,运动就是一切”。
这种情与理、梦与现实的分离,构成了人类精神生活的永恒主题。
物非完物
人们赞赏完美,忽视“缺陷”。
整齐的白杨,碧绿的草地,完美的婚姻固然是美,然而,婷婷玉立的维纳斯却没有肌肤如雪的手臂,美人的脸上偏偏长出两颗黑痣,好端端的黛玉却十分体弱多病,梁山泊与祝英台就是成不了眷属,都给人留下久久的遗憾……
其实,“缺陷”就是遗憾。
因为遗憾,我们才去追求;因为有“缺陷”,我们才去想象……
天地有阴阳,人生有生死,物体有“残缺”,艺术有虚实。维纳斯好在没有手臂,才让你看到了青春的流淌与生命的洋溢;美人的脸上好在有“美人痣”,才使花容多了迷人的“亮点”;巴尔扎克塑像好在没有手,才更能体味他的沉思与智慧;梁山泊与祝英台好在没有结合,那种“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悲哀,才激励人们去寻找,去想象,形成一个“追求”的永恒主题。
每一个少女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形象,而每一个少男的心里都有一个梦中的林妹妹。
正因为有“黑暗”,才追求“光明”;因为有“奸妄”,才向往“忠良”;因为有“残缺”,才寻找“完美”。
如果没有寻找,这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果没有追求,这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无中生有”,是艺术的创造。“永远寻找”,是生命永恒的流动。
《聊斋》就是“寻找”的故事,“鬼界”是“人界”的补充,“鬼情”是“人情”的延伸,人所丢失的,在鬼身上找回来。结果,“鬼界”较“人界”更有秩序,“鬼情”较“人情”更加忠诚。
人非完人
人非完人,不是自我原谅的“防空洞”,而是正视生活的眼光与勇气。
不必把每件事都看得过重,也不必强求每件事都做到十全十美。
二战时,德国空军执行了一个错误的命令,以700-800架次的空袭规模轰炸伦敦。这次在双方谍报机关都没有记录的军事行动,使英德双方都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
——英国人恐慌了。邱吉尔命令说:一是抵抗,一是撤退。事后得知,如果那个错误的命令再执行两天,伦敦将是一片废墟。德军可能跨过海峡而登上英伦三岛,“二战”将是一种什么结局?
——德国人慌了。大本营下令追查谁下达了错误的命令,干扰了“统帅部”对北欧战场的布防。结果,拯救英伦三岛的恰恰是希特勒自己。历史以公正的眼光述说了一个事实:无论高贵与卑贱,无论聪明与愚蠢,都在犯着一个同样的错误——人把自己当成了完人。
一个商人可以因一次判断错误而损失上千万资产,一夜成为穷光蛋;一个孩子可能怕家长责怪而选择错误的行为——说慌;一个青春少女可能因为“鹦鹉”太会讲人话而被骗失身等等。
不要因为“错误”而过多自责;不要沉浸在错误中而不能自拔;不要逢人便说:“我单知道春天里有狼”的阿毛的故事……
过多自责,就是过多“自虐”。
自我虐待表现为对自己的折磨,包括精神与肉体。表面看,似乎有承担责任的勇气,但实质是一种不正视错误的自卑感作祟,自我残害却于事无补。
过多内疚,就是“自我抛弃”。
它可以使人远离群体,变得更加孤独;可以使人逃离社会,对社会的“疏远化”,使自己成为“多余的人”;可以使人产生“原罪感”,觉得自己“不是个东西”。
过多的“包袱”,产生过多的犹豫;“过多的犹豫”,丧失前进的勇气。
没有生活勇气的人,没有自己的生活。
色彩学中的“灰色”是什么?“灰色”从来不是单一的色彩,而是几种色彩的调和。
灰色人生是什么?灰色人生从来没有自己的色彩,自己的视角,自己的判断,自己的感觉。
当真正读懂生活的时候,才会发现一个极简单的道理:正因为物无完物、人无完人,世界才需要人类去追求、去改造、去建设。
正如俗语所言:西湖自当若西子,西子仍是人所绘。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