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心灵的雨季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传统的价值观造成了心理上的平庸和消极,使人处于“人与不才”之间,形成一种“东方式的嫉妒”。
——郑晓红
人类早在一九六九年就登上了月球,随着尼尔·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土地的脚步声,我们终于发现,只有我们这颗蓝色的星球上才孕育出高智能的人类,生命是何等的尊严与可贵。
我们的眼光也扩大了:地球之外还有更精彩的世界,人类是伟大而渺小的生灵。
我们的眼光更深邃了: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使我们变得更加成熟。“地球村”应该是所有地球生物的美好家园。
当世界变得更加绚丽而五光十色时,既显得自信,又显得孤独。
融入心灵
当我们以极大兴趣关注身外的世界时,我们更应以极大兴趣走进我们的心灵。
人类很少了解自己,很少全面了解自己,更少公正了解自己。当我们摆脱了贫困,当我们挣脱了精神的桎梏,当我们无须为一日三餐而竭尽脑力与体力的时候,过剩的精力,成就我们“精神创造”的基石;当我们可以自由表白真实的思想、可自由呼吸天地之灵气时,我们中国已经进入最为安定与昌盛的时代,更应该静下心来耕耘我们的“精神家园”。
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当一个刚刚摆脱贫困又处于急剧转型期的社会,自然免不了会有孩子学步的样子,走起路来并不十分平稳:
──当金钱成为人们贵贱与成败的惟一标准时,我们就放纵了身体而萎缩了精神;
──当“物欲横流”演化成一种时尚时,“法拉利”的胜利就是“凡高”的贬值。我们从不拒绝物质文明,而支撑物质文明的基石,恰恰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创造力。
──为什么当“成功者”在拥有一切之后,在香车宝马与深宅大院里发现一个最为简单的法则──上帝“公平论”:赢得了财富,丢失了心灵。
人类对自身的陌生化与对心灵的疏远化是上帝对人的惩罚。
古人说,其为圣者,忠孝常不能两全。德国诗人歌德说:“人像一个蒙昧物,不知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我们对世界知之甚少,对自己知之更少。”
我们“搬家”搬掉的恰恰是人与人的沟通、相容与和谐。儿时看《红楼梦》,看不懂“元妃省亲”的那一回:为什么元妃会面对奶奶和爸妈泪流满面地说:“你们把我送到那见不到人的地方。”元妃何故说出此言?俗人以为,身为贵妃,享尽荣华,该为何等幸事。然元妃却备感凄苦,其声切切。心灵之痛,可见一斑。世间事,总有惊人的相似:古有“深闺怨妇”的诉说,今有“富姐夜阑”的孤独。
面对阳光
为了不成为最终的“麦田守望者”,我们的心灵应该从田野中走出来,从高楼大宅中走出来,从残夜孤灯里走出来,从霓虹灯的光环中走出来,与自然亲近,与人们亲近,与佝偻的老人亲近,与儿童的笑声亲近……
清纯为什么是美丽的,因为清纯是一泓溪水;童心为什么是美丽的,因为童心没有世俗与偏见;盲人的眼睛为什么是美丽的,因为它看不见冷酷与邪念……
人类,从原始时代开始,其本质就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
但凡我们眼光转向高等的哺乳类动物时,就不难发现:大象群可以集体哺育失去母亲的小象,它们的族群才得以生存、繁衍与壮大;狮子也会收留离群的幼狮,使它们的基因得以延伸。在动物的生命平台上,展现了群居种族的本能。
人的生命不仅短暂,而且不可逆转。或者说,人生就是“只过一次”的过程。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是对“只过一次”的觉醒与顿悟。
争取物质文明与精神健康的生活是人的最根本的权利。建设我们圣洁的“精神家园”是建设人类社会的重要标志。人以及人性化的管理第一次写进了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关心人的生活、关心人的成长、关心人的需要无疑是一个开放社会走向成熟的标志。
关心人的心灵、关心人的心理健康,是社会肌体健康标准的一次飞跃。健康已不仅仅是医院的职责,生活已不仅仅是吃饭与睡觉。人应该成为生活的中心、社会的中心。
悲哀需要诉说,孤独需要交流,不幸需要互助,人格需要平等,生命需要尊严等等,这是当今现代社会的人性宣言。
心灵,应该面对灿烂的阳光。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