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级市场—重量级竞争对手不断加入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供应商的反串
明星反串是电视节目吸引眼球的噱头,商场上的“反串”可没那么轻松。从前的上游供应商,摇身一变成了自己的竞争对手,而且还是重量级的。
◆ OEM向品牌制造商转型
2002年,中国国产手机市场扬眉吐气,市场占有率突破30%,占有率增幅20%,在二三级城市占有比率则更高。虽然国内超过30家的企业加入到手机生产的竞争中,但80%~90%的商家缺乏手机核心技术,他们大多从韩国、日本、台湾购买核心零部件,进行低价组装,甚至直接从国外买手机贴牌。这种商业模式的确能在市场成长旺盛时期把手机在短期内推向市场。但最近,韩国、日本和台湾的手机供应商纷纷在国内取得生产牌照,很快从主要零部件供应商变为强劲的竞争对手。
◆ 国外原件和技术供应商直接介入
Smartphone新一代手机,是由英特尔和微软联手推出的。他们分别拥有芯片技术和软件的核心技术,加上市场的超级影响力,庞大的市场操作能力,迟早会冲击到手机的供应链生态。联通在CDMA的市场角色,也已经从一个单纯的电信营运商成为CDMA手机的巨大渠道商。
手机产业的变化只是国内供应链变化的冰山一角,汽车、家电以及其他产业也或多或少面临同样的问题。
重量级外商的中国战略三部曲
过去,许多外商(特别是日本厂商)和台湾厂商在中国纷纷建厂,只是利用这里廉价而又优质的劳动力市场,销售对象主要面向海外。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萧条的大背景下高速增长,外商开始在中国成立专门的研发基地,生产更加适合国人习惯的消费品,进入企业发展的第二层次。
近两年来,国内新的消费需求与消费层次形成,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把中国当成国际市场重要的一部分, 甚至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世界前500强的CEO几乎都来到过中国,越来越多的外商开始组建大中国区组织,或者把亚太中心转移到中国来。我们越来越成为世界市场的重心。2002年,在全球海外直接投资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中国吸引外资仍保持良好势头,首次突破50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引资国,而其中绝大部分的外资主要是针对中国市场来投入的。
近三分之二的外资企业在经过初期的市场培育后,已经开始在中国获得利润。外商把中国市场视做他们最重要的业绩增长点,这同时也会冲击到整个中国市场的竞争态势。被称做中美最大知识产权诉讼的案件在羊年春节前夕爆发,世界知名IT企业思科系统公司指控深圳华为公司在美子公司的产品侵犯其知识产权;2002年7月,由于中日摩托车外形问题,日本本田技研株式会社状告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很多媒体以为思科、丰田等厂商的起诉是因为害怕国内厂商会抢占他们原有的国际市场,其实国内厂商在全球市场实际并没有多少占有率,外商的此种行为是为了保护它们自身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
激烈市场引发合纵连横
面对竞争愈演愈烈的国际和国内市场,厂商们不得不和过去的竞争对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结合在一起,上演了一出出合纵连横的好戏。
2002年,飞利浦为了进军中国广袤的中西部市场的三级城市,居然和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TCL结缘,并取得TCL4%的股份,利用TCL在西南市场完整而低廉的分销渠道来分销自己的电视机,从而把高端产品延伸到更广阔的市场,而不仅限在一二级城市。今年,飞利浦又继续深化合作,让TCL帮助做其DVD产品的外销。对于TCL而言,由过去分销单一品牌的产品到现在销售两种品牌的产品,不需要增加太多成本,业绩却有明显提高。同时,TCL也希望通过与飞利浦的合作,学习它们领先的研发技术,为早日进军国际市场作好准备。可见,飞利浦与TCL的合作真正实现了互惠互利的“双赢”。
此外,联想与柯达打造“联想数码影像中心”,联想与TCL、康佳、海信和长城五家竞争厂商创造新的“闪联”品牌,也都是各取所需,打合作牌。不过,强强联手的前提是自身的强大,想要在国际化市场上抗衡,说到底还必须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价值。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