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六章 日本公司的转型(4)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了解产业结构的战略地位
日本公司在竞争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弱点就是忽视了产业结构在竞争地点和竞争方式决策中的作用。但是实际情况正如第三章所讨论的那样,公司的盈利能力不仅要受自身地位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产业结构的影响。日本公司通常是在没有完全理解是什么因素保障了高科技产业、朝阳产业或者增长型产业中的吸引力的情况下,就蜂拥进入这些产业。结果是,陷在不具吸引力的产业内,或者通过向顾客转移权限、减少进入壁垒或将竞争引向价格战等方式破坏了本该有吸引力的产业结构。然后他们就会对利润为何如此低下或不持久表示不解。
以办公设备产业的代表—传真机制造业为例。早期,由于专利技术的需要、固定的巨额R&D成本和维持规模经济的需要,日本传真机制造业的进入壁垒非常高。重视质量、特色和服务的公司买家对价格不十分敏感。元器件供应商提供了大多数商品,但影响力却很小。产业中的竞争适中并且不是集中在价格削减而是集中在诸如新特色、过硬的质量和传送时间等问题上。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产业的吸引力被日本公司自己破坏了。大量名号不硬的模仿产品的增生扩散削弱了进入壁垒。通过所有营销渠道进行销售的实践使制造商在与买家的力量对比中不断退步。松下、理光、佳能、东芝、NEC、夏普、日立、三菱、富士通、美能达和村田等公司采取的几乎一致的战略没有为产品的专业化和歧异化留下余地,于是竞争不可避免的转向价格削减。传真机制造业的平均每台售价从1992年的78 717日元下降到1998年的42 498日元。虽然日本公司仍然在传真机制造业中占据着统治地位,但已经丧失了盈利能力。
转变目标—从增长到赢利能力
日本公司采用的模型大部分起源于公司设定的目标。终身雇佣制使得雇员规模的扩大势在必行,甚至在经济低迷时期,解雇职员也会带来坏名声,这意味着日本公司将一贯地采用扩大产量的方式,并且不断进入新的增长领域。
这种做法是可行的,因为在日本,股东被看做是第二位的并且对管理施加的影响很小。在大多数的日本大公司里,为了保持良好的关系,公司股份中的60%到70%掌握在稳定的友好股东手里,比如银行、保险公司和同盟公司。由于对利润的不敏感,这些控股股东很少出售他们的股份。这样的所有权结构鼓励高层管理者密切关注公司的增长而不是近期利润,因为公司增长会为同盟公司创造更多的业务领域。而且,多数大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只领取年薪,因此,他们对追求利润的积极性不高。
因此,日本公司将市场份额和增长率用作测度绩效的尺度就不足为奇了。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市场份额数据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容易获得,然而有关盈利能力的数据却非常缺乏和不可靠。没有可供进行特定业务领域内盈利能力比较的分部报告。
对市场份额,日本的公司有一种近乎迷恋的追求,宁愿在损害盈利能力的情况下获得市场份额。例如,在1996年,当丰田汽车的国内市场份额在15年内首次下降到40%以下时,该公司进入了危机状态,全力以赴地阻止市场份额的下跌。公司总裁奥田硕说:“如果市场份额持续停留在40%以下,将会对(职员的)士气产生负面影响。”
在日本,在与主要竞争对手的竞争中赢得或失去市场份额都会使雇员的情绪发生波动。例如在索尼的普通音响部门,雇员们常常提及“BMW”,这三个字母代表着“无论如何打败松下”。如果被正确的战略所引导并且以提高利润绩效为目标,这样的对抗是件好事。然而,为了市场份额而去追求市场份额就存在一定的危险。
以获得市场份额为当务之急将会导致模仿和竞争的汇聚。日本公司屈从于泛顾客基础战略的诱惑,而不是集中于特定的产品或顾客群。它们拒绝就产品或顾客群进行取舍,因为它们害怕这样的限制会束缚公司的增长。然而为所有顾客提供所有产品会使得日本公司在任何产品上都不具独特性。
日本公司选择这一目标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过剩生产能力的反复出现(第一章中通过产业抽样给出了一些这样的例子),这会进一步加剧盈利能力方面的问题。最终,增长的压力会导致公司在不相关的业务领域内进行多角化经营。总的来说,最终的结果就是资本的生产力低下。
盈利能力是发展性战略的惟一可靠的向导。追求盈利能力上的目标要求日本公司对作为其实践基础的价值观进行根本的转变。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应该被用做检验一个公司是否成功地创造了经济财富、顾客和社会价值的最终测试手段。资金必须被看做一项应该被有效利用的有价值的资源。公司的声望和回报应该来自独特性而不是规模。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