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板上钉钉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如果将找工作比作一场人才作为商品的高强度的自我推销,那么找工作和推销商品其实并没 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这其中有些销售规律是共同的,而且可以互相借鉴。比如说买家(雇 主)和卖家(应聘者)不同的心理。
在经过了《中华英才》残酷的面试之后,我自己感觉应聘成功的把握已经很大了,静静地回 到广播学院等待着最后的消息,不过,又是一两周的杳无音讯,作为应聘者又不好主动去问 ,那种等待的感觉颇像海明威在散文《塞纳河畔人》的结尾处所描写的:“在那种时候,最 后春天总还是会来的,但它几乎不来,确实让人害怕。”
事后我才知道,面试我的总编,并不是最终决定录用我的领导,决定是否录用我的是一个副 总编,她当时正在筹备一本隶属于《中华英才》的新杂志《英才》,而我将主要为这本新创 刊的《英才》工作。显然,在对我的使用上,她还心存犹豫。
这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心理,一项研究结果发现,许多人在作出购买的决定(无论是购买商 品、服务或是其他)之后,几乎马上就会产生强烈的后悔感,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动机危 机”,质疑自己刚刚买到的东西。这种心理在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尤其普遍,更何况这位副 总编还没有见过我。
终于,我接到通知再去接受那位副总编的面试,我决定紧一紧对方的发条,使结果明朗化。
在面试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暗示,另外有一家北京的建筑单位决定接纳我,并解决户口,显 然,这一信息使副总编最终下了决心。面试结束后,她当着我的面把编辑部主任叫进来说, 可以和我签订用人合同了。
是什么使久拖未决的决定终于板上钉钉?
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供求关系发生了微妙的改变,新的用人单位的出现,改变了原来的供 求格局,增加了对方因拖延而可能带来的损失,这正是对方不愿意,或者力图避免的结果。 那位副总编的判断,恰恰是符合经济学的结果,而我的行为则在无意中暗合了“博弈论”的 理论。
终于,我的第一份工作确定下来。疲惫之余,并没有更多的喜悦,但是,能够完全靠着自己 的努力,在这个城市印上自己的第一个脚印,这依然足以自豪。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分层次的就业目标,这颇有点像高 考填报志愿,你要针对各种可能的结果,从高到低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策略。
事实上,你的目标选择的层次感越明确,越清晰,最后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最好是能够先 确定下来一个“保底”的工作,即便它并不能完全让你满意。当然如果可能的话先不要急于 签合同,再看看有没有更高更好的机会,毕竟人往高处走,本无可厚非。这样的目标选择策 略,至少可以防止你高不成低不就,白白贻误了时机。
一般来说,择业目标应该明确和集中于自己所圈定的机会范围内,按照地域可以分为大城市 就业机会、中等城市就业机会、中小城市和其他就业机会。按照单位规模可以分为大中小, 按照所有制性质,又可以分为公有和非公经济等等。一般来说大城市的发展机会多一些,但 是竞争压力和生存压力也要大得多,小城市的发展机会不如大城市,但是生活的舒适度要相 对较高,竞争的压力也没有那么大。
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不同偏好和实际的条件,现实而科学地制定自己目标选择的策略, 从而形成一套立体的组合的择业目标。
请记住:没到最后签订用人合同的那一刻,你就不算胜券在握。另外,货卖三家,有助于你 实现真正的目标。
5.高手进阶:机会的本质
前面的章节,讲述了绝大多数人所关心的求职经验和技巧。不过,这世界上确实有少数出类 拔萃之人,不必依赖于大多数人的路径,而走一条更为艰难的捷径。是的,与以往人们的认 识不同的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捷径并不意味着更好走,它只意味着付出更多,但是距 离成功的路途更短。就好像爬山一样,直线距离最短,但是也最陡峭。而每一个登山者都需 要对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心理承受极限有一个客观而清醒的认识。
即便如此,这一节的内容,依然有助于亲爱的你更好地去理解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哪怕 一时之间,你还并没有能力去凭空创造它。
伟人拿破仑曾经说过:“机会?机会是我创造的!”正如智者培根所说的:“一个聪明的人 ,不是发现机会,而是去创造机会。”
然而,到底什么是机会?你真的知道吗?
你可以试着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去描述一下它,就会发现这个从小就经常听大人提起的词, 大多数人却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述它。最熟悉的词儿,也许恰恰是最空洞和最陌生的。
实际上,不妨想一想,所谓“机会”其实就是他人或社会的需要。我们的父辈常常挂在口上 的“抓住机会”,实际上抓住的不是“机会”这样一个无形的概念,而是抓住了实实在在的 社会或他人的需要。比如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大潮,很多人下海抓住了机会,发财致 富,实际上说的是这些人在当时抓住了因为时代变革所产生的社会性的需要,并通过自己的 种种努力来满足了这种需要,从而实现了人生的跨越。
再比如说,某单位有一个出国的名额(注意,这实际上是一个需要),而某一个人抓住了这 个机会,实际上说的乃是这个人抓住了这个需要,从而实现了自己人生的转折。
我们既然知道了机会的本质是什么,那么应该如何主动积极地去寻找机会呢?你要去寻找有 需要的人,因为无论是社会的需要还是一个单位的需要,它往往都是通过具体的一个个人体 现出来的。还是以那个出国名额的故事作为例子,说某人抓住了出国的机会,实际上是这个 人抓住了掌握具有分配这个出国名额权力的另外一个人的需要,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那个 人感到了满意。当然具体的个人的需要可能是千差万别的,可能是自私和卑鄙的,也可能是 完全出于对工作的权衡和考虑的,具体问题有赖于对具体环境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找工作也是如此。
知道了如何去寻找机会,那么真正的高手,又是如何来创造机会的呢?
你知道比尔·盖茨的发家故事吗?
最初他的微软公司可不像今天这样庞大和赫赫有名,那真是一家微小而又不硬的小公司,最 初几年,比尔·盖茨和别人一样,举步维艰,干得非常辛苦。一次,盖茨受邀向“蓝色巨人 ”IBM公司即将开发的新型个人电脑提交一份操作系统方案。事实是,微软当时既没有操 作系统,也没有时间开发IBM所需的那种操作系统。但是盖茨却意识到巨大的机会到来了 ,他毫不犹豫地对IBM的负责人说:“是的,马上!”(这两个词正是IBM所希望听到 的。)
然后呢?
世界首富的思路确实是不同于常人的,盖茨没有挑灯夜战,自己去编写程序,来开发这样的 系统——在规定的时限内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相反的,他开始寻找一家已经完成了开发 电脑操作系统这项复杂工作的公司,并最终以5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套操作系统,它后来 成了大名鼎鼎的MS-DOS操作系统。在MS-DOS操作系统的基础上,微软后来才又 开发出了Windows操作系统,而今天,微软的操作系统已经占据了全世界90%的个 人电脑市场。可以说,那次机会,对盖茨今后事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我深信,对于 具有像盖茨这样头脑的人来说,即便他没有抓住那次机会,他也依然会在日后创造出属于自 己的巨大的机会来。
现在,让我们分析一下盖茨的发家史,他究竟是如何创造原本并不属于自己的机会的呢?他 有哪些条件?
首先,市场出现了巨大的需要。IBM开发出了新型个人电脑,但是那个机会本身并不直接 属于盖茨,因为盖茨的微软没有这种产品。
第二,一定的财务运作能力。对于一家小公司来说,5万美元也算是不太小的数字,当然高 手还可以通过借贷手段或利用付款方式的时间差。
第三,了解市场信息和一定的市场运作能力。
第四,市场中实际上已经有了相应的产品,并且这种产品需要打开市场。
在这四个条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个和第四个条件,即市场需要。其余的条件虽然重要,但 是,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组织资源完成。盖茨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原本并不属于他的机会 ,实际上他是利用了市场中存在的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均衡,通过扮演中间人的角色,联结起 双方的市场,从而实现自己的“无中生有”。但是盖茨远比一般的“倒爷”高明之处,在于 他没有仅仅赚个差价,而是把生蛋的母鸡也抱回了自己的家。
事实上,通过盖茨的故事我们发现,创造机会的前提,首先依然是要先寻找到机会(需要) ,而无论是寻找机会,把握机会,还是创造机会,最重要的永远都是社会和他人的需要。所 谓创造机会,实际上就是通过创造性的工作来满足社会或个人的需要。
你所能满足的社会或他人的需求越大,机会就越大。这就是为什么同样当“倒爷”,比尔· 盖茨成了世界首富,而小商贩永远是小商贩。
不过,为了便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创造机会的本质,让我们再看看盖茨在掘取第一桶金之后 ,又是怎么做的。当微软的MS-DOS操作系统畅销一时的时候,盖茨却意识到了这种操 作系统的不足。面对世界性的令人兴奋的个人电脑的不断增长,MS-DOS开始显出了局 限性,那就是易用性依然不够方便,界面也不直观,用户需要学习专门的语言和命令才能使 用,这就阻碍了相当一部分没有受过专门学习和训练的用户,对微软操作系统的使用。很显 然,这并不符合盖茨让每一台PC都装上微软的操作系统的目标。
一旦认识到了市场正在滋生和变化着的巨大需求,比尔·盖茨创造机会的能力再一次显现出 来,微软开始在MS-DOS的基础上,开发视窗系统,并且,盖茨让这个不断完善的系统 ,面向几乎所有的应用程序开放。事实正如他所估计的那样,为一个操作系统开发的应用程 序越多,那么希望在电脑上安装这一操作系统的制造商就越多,而使用的消费者也就越多, 机会也就越大。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盖茨的操作系统并不是当时操作系统市场上的惟一选择,但是惟有微 软的操作系统,最终占据了全世界90%的市场。比尔·盖茨始终是在一个专一的方向内, 围绕着最大的市场需求,来创造属于自己的机会。
有意思的是,有的需求他人本身并不一定会意识到,或者说,在某种产品或服务面世之前, 人们也并不知道自己会需要它。比如互联网的发明、时装、大多数的食品(比如麦当劳和可 乐)、新的大片、新的技术,甚至一项小小的发明和改进等等,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 帮助别人发现和实现他所还没有认识到的潜在需求,那么不管这个需求是大还是小,都要恭 喜你,你一定已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工作机会。
请记住:机会即需求,能满足他人或社会的需求,就是你的机会。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