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后记:那两个改变我的人(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商人都是追逐利润的。马克思说:“一旦有了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上绞架的危险。”
胡雪岩由一个商人而戴上红顶子,于他自己而言是极不愿意的,于他的利益而言又是必需的。于是,从这个行为中,我们能窥探到的实质是:当时朝廷对经济生活的严格控制,当时朝廷对社会生活的严重干涉,当时朝廷的一举一动无不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让普通的百姓战战兢兢,让百姓不得不将过多的注意力转向朝廷。正是这些控制和干涉,使得处于其中的胡雪岩不得不去适应,采取与官府合作,戴上红顶子。其实,当时的其他商人无不是如此。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讲,胡雪岩的行为不过是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的行为。
从胡雪岩的起步看,他靠的是支持王有龄;从胡雪岩的发达看,他靠的是投靠左宗棠。但这是真正的原因吗?
在高阳的《平步青云》中,胡雪岩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都是假的,靠自己是真的。人缘也是靠自己,自己是个半吊子,哪里来的朋友?”这是否就是胡雪岩成就的真正原因所在?即使高阳作品有演义的成分,我们也可以把握和分析胡雪岩的成就。
首先,他靠的是自己。靠王有龄也罢,靠左宗棠也罢,都是靠他自己的眼光所带来的结果。这些人都是人精了,自己没有两把刷子,是你想靠就能靠上的?每次都是胡雪岩折服了他们,他们自己觉得能够和胡雪岩结交是非常有益的。
其次,靠朋友。胡雪岩常说,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靠朋友,不能自己吃肉,别人啃骨头。在做事情的时候,胡雪岩总是会考虑别人的需要,为别人留出退路与活路。正是靠着他为别人着想,使得很多人心甘情愿地帮助他,让他能超越自身每天24小时、每小时60分钟的局限,成为财神。
最后,除了人之外,还靠他心中的一种信念。他有品牌的意识,有天下的眼光,有“不必尽其在我”的胸襟,可以为了心中的义而舍弃利,可以为了孝道而放弃其他。他的胡庆余堂,他的阜康钱庄,能够大发展,无不与他心中的信念有关,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他有一种很好的企业文化做支撑。
我希望中国的每个企业家都可以去学胡雪岩,如果每个人都有胡雪岩的观念和理念,那实在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曾国藩,由书生而带兵,立马杀贼,经过多少艰难困苦,终于挣得无上的荣誉,一家中两兄弟被封爵。不说他自己,他手下出来的人,他的后代,也是人才辈出。正是靠着他的引荐与帮助,天下总督十之七出自湖南。他儿子曾纪泽是清代有名的外交家,孙辈有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昭伦这样的学者。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从来多少衙内,多少纨绔,而曾家却没有这样的情况,这难道是没有原因的吗?这难道是一句刽子手、一个伪道学家的称谓可以解释得了的吗?
对于曾国藩,如果我们能够超越历史的局限(这是一种反向的局限,从来我们都是站在今人的角度来批判古人的局限性,但如果我们能抛弃今人的局限去体会古人,我们当有不一样的体会与所得),放弃自身观念的偏见,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一下曾国藩,从一个人的角度出发,把他还原为人,则我们终将领悟,在曾国藩身上,不论是谁,可学者良多;不论从哪方面,为官、为学、为人,可学者良多。
可学者一:平易近人,毫无官架
当时曾国藩的身份,是礼部右侍郎,兼署吏部左侍郎。当曾国藩因奔丧到达岳阳楼时,看见一个年轻的汉子奋力将一个在大风浪中的排拉到岸边,救了一户放排人家。曾国藩当时就叫下人把那位壮士请来,这个人就是后来湘军水师的统领人物之一的杨载福,也就是后来的陕甘总督杨岳斌。
可学者二:让人叹为观止的自我修养
曾国藩被称为儒家最后一位圣人,是与其令人叹为观止的自我修养分不开的。他不光是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子女、兄弟也是同样要求严格。正是他的这种自我修养的榜样作用,使得曾家的后代人才辈出。他的儿子曾纪泽,曾任驻英国、德国的大使,并且在新疆问题上与俄罗斯谈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曾国藩曾将自己的书房称做“求缺斋”,取万事不可圆满之意。他又总结了“八本”教诫子弟: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对比着他的“八本”,我们又有多少人有胆量说自己不会汗颜呢?!
可学者三:密切关注其他人的感受
作为一个朋友,而不是作为一个长官,曾国藩非常关注别人的感受,这从他与“彭郎抱得小姑回”的彭玉麟的关系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在自己的认真观察下,竟然破译了彭玉麟的心中秘密。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