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12章 韬光养晦的智谋(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岳飞的悲剧给我们的教训是:一定要学会与世沉浮。环境是不能改变的,可以改变的只有自己。既要成就一番事业,又要避免被环境所吞噬,就要用到与世沉浮以自保的智慧。
纣王因为通宵饮酒,弄不清几月几日,问左右的人,都说不知道。
纣王又使人问箕子,箕子对家人悄悄说:“做天下之主而使一国都没有时间和月日的概念,天下就危险了。一国人都不知时日,只有我知道,我也就危险了。”于是就借酒醉为由,推说不知道。
庸人当道时称作“群醉”。既然大家已醉了,箕子何必独醒呢?观察箕子为人的机智,便觉得“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比干和屈原过于执拗。在举世皆浊的情况下,不可独清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而且还可以由此获得曲径通幽的机会。菩萨可化身妓女来点化好色的世人,与世沉浮中自有一番慈悲心在其中。
屈原同箕子相反,时刻准备指出自己顶头上司楚怀王的错误。但是说自己的长处,便似乎是在揭别人的短处。显示自己的明白,便似乎是在暗示别人的胡涂,显示自己与众不同,便是在声明;我与你们不是一群类。如此便难免招庸人忌恨。在庸人堆里讨平安,就要向箕子学习。
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各色人等交往,与无处不在的危险相遇。尤其是在法律并不完善的环境里,陷阱与雷区更是防不胜防,轻则被人“穿小鞋”,重则召来杀身之祸。保护自己的生命和事业,需要韬光养晦的智慧。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隐藏自己的才华,隐蔽自己的真实企图或目的,这是力量不足,处于劣势时以保护自己,以待今后东山再起的良谋。受得住委曲,方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屈,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要在危难中能够保全自己的,必须懂得这个道理。善于韬光养晦,以退为进,以忍为攻,这才是为人处的最妙智谋,也是一个人博大胸怀的具体体现。
有效地隐蔽自己
有道是:蛟龙未遇,潜身于鱼虾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在很多情况下,实力与地位与发展都不是正比关系,这时就需要有效地把自己的实力和意图隐蔽起来,韬光养晦等待机会。所谓“韬”原意是指剑和弓的外套,韬光养晦是说故意将才华掩藏起来,收敛锋芒,使别人不注意自己。
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善于射箭,百步之内射柳叶能够百发百中,因此人们都赞颂他是后弈再世。
这时有一个从他身旁经过的人对养由基说:既然如此善于射箭,孺子可教。养由基听到后,不高兴地回答:“人人都说我射箭技术高超无比,可是你却只说孺子可教,你替我射一箭试试。”
过路人笑了笑说:“我当然不会教你出左手屈右手的等各种各样的射法,我只是想向你建议:既使你射柳叶能百发百中,而不会适时休息,过段时间你肯定会气力衰退,弓拉不开,箭锋偏弯,到时一箭射不中,那么你就前功尽弃了。”
真功夫不可告人,自有其理由。有时是时机不成熟,必须像猎人一样耐心潜伏着,等待猎物出现。有时是为了让对手充分表演,完全彻底地暴露出他的全部招数,然后再抓住其要害给予致命打击,让他领略后发制人的厉害。
韬光养晦有时是为了麻痹对手,使他骄傲轻敌,以为对手软弱无能,趁其不备而攻杀之。有时是为转移对手的注意力,让他奔东边去,而自己却在西边出击。
所以,为了有效地打击对手,首先要有效地隐蔽自己、保护自己,也就是要做出假相来迷惑敌人,让他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去行动。敌强时,不急于攻取,须以恭维的言辞和丰厚之礼示弱,使其骄傲,待暴露缺点,有机可乘时再击破它。
过分善良的人往往不懂得这一点,以为天下人都同自己一样善良,结果,以善良待人,反被邪恶伤害,成了邪恶的牺牲品。即使不以打击对方为目的,为了不遭对方打击,也不应天真善良地将自己暴露无遗,毫无还手余地。
善良诚可爱,善于在险恶世道中保存这份善良,则更为可贵。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