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10章 抓大放小的智谋(6)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曹参说:“监狱和集市都是安排坏人的场所,你现在如果处理不好二者的平衡关系,把坏人安置到什么地方去呢?”
战国时,郑国的相国景差有爱民如子的名声。
有一天,景差坐着马车带着随从外出,出都城走了一段路,发现前面车马拥挤,道路堵塞,景差让随从上前察看,原来前面很长一段路淤泥堆积,坑坑洼洼,车、马每行到此便难以前进,马摔倒路边,车陷进泥里,人只好下车去拼命推拉那些车、马,搞得十分狼狈。
景差命自己的随从都下去帮忙推车拉马,自己也下车指挥,使混乱的局面慢慢变得有秩序起来。
又有一次,景差坐车经过一条河边,只见一个老百姓卷起裤脚走过河,因为时值隆冬,那人上得岸来,两条腿已经冻僵,全身也哆嗦成一团。景差看到这个情况,赶紧叫随行的人把那冻得浑身发紫的百姓扶到后面的车上,拿过一件棉衣盖在他身上。好半天那人才缓过气来,对景差真是千恩万谢,感激不尽。
景差关怀老百姓疾苦的事情传开了,大家都称赞景差是个了不起的人。
可是晋国大夫叔向却与众人持相反的态度。叔向说:“作为一个相国,景差并不称职,只不过是个庸才罢了。假如他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就该对交通情况、桥梁道路了如指掌。对泥泞的路面及时加以维修而不至于到了走不通时去指挥疏通。至于桥梁,他该在春季就动员百姓把河沟渠道清理好,在秋季就组织人力物力将渡口桥梁修复、架好。到了寒冷的冬季,连牲畜都不能走过河了,何况人呢?可见景差胸无全局,不会深谋远虑,算不得称职的相国。”
与秉要执本相对的是事必躬亲。将将就是秉要执本,将兵就是事必躬亲。对普通人而言,事必躬亲是个人风格,无可厚非,但对于领导者来说,事必躬亲事必躬亲却是管理的大忌,对于整个集体的运转可能是致命的。
道理非常简单,如果什么都亲自过问,一竿子插到底,实际上是越俎代庖,那还要手下的人干什么呢?更大的危害还在于,事必躬亲一方面使下级感到不被信任,另一方面还会使下级的下级不听上司的话而直接亲附于你,从而造成职责不明,政令不通,人际纠葛不清,矛盾斗争尖锐。
所以,事必躬亲实际上是领导无能的代名词。正是想通了这些道理,丙吉才能够“问牛不同人”,知大节,识大体。
问题在于,很多领导人,包括英明的领导人都想不通这一点。
诸葛亮七出祁山时,工作起来废寝忘食,凡是处罚二十棍以上的都要亲自过问。他老对手司马懿听说后,不以为然地说:“吃得少,又事必躬亲,哪里是长久之计呢?”
当然不只是司马懿看到了这一点,诸葛亮手下也有人曾对诸葛亮直言相劝,认为“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管理工作有自己的规矩,对下级之间的工作不能越级代劳),并以丙吉问牛不问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等为例加以论证。
当然,诸葛亮也有他的难处,所以他说:“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说到底,还是不懂的秉要执本的重要性,只不过反映在对下属信不过上而已。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