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9章 容人忍事的智谋(9)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长州尤翁开三个典当铺。年底某天,忽听门外一片暄闹声,出门一看,是位邻舍。站柜台的伙计上前对尤翁说:“他将衣服压了钱,今天空手来取,不给,他就破口大骂,有这样不讲理的吗?”那人仍气势汹汹,不肯认错。
尤翁从容地对他说:“我明白你的意图,不过是为了渡年关,这种小事,值得一争吗?”于是命店员找出典物,共有衣物蚊帐四、五件。尤翁指着棉袄说:“这件衣服抗寒不能少。”又指着道袍说:“这件给你拜年用,其它东西现在不急用,可以留在这儿。”
那人拿到二件衣服,无话可说,立刻离去。当天夜里,他竟死在别人家里。他的亲属同那家人打了一年多的官司。原来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道尤家富贵,想敲笔钱,结果一无所获,就转移到另外一家。
有人问尤翁,为什么能预先知情而容忍他,尤翁回答:“凡无理来挑衅的人,一定有原因。如果在小事上不忍耐,那么灾祸立刻就会来了。”人们听了这话很佩服他的见识。
包容畜牲又何妨
看任何问题,必须要看本质。如果是为着长远的目标或国家的利益,别说包容奉承恶人,就是包容畜牲也在所不辞。如果为了自身的高洁把要实施的大计丢弃一边,这是有志为天下的人所不忍做的。
无论局势如何,宁可牺牲一切都要保证清白和谨慎的名声,这是妇女式的检点拘束和庸人的看法。
明代王振当权时,周忱奉命巡抚江南,很担心王振会阻碍他工作。
当时正遇上王振刚开始修筑自家宅第,周忱就暗地里命令人丈量王的斋阁内部大小,然后派人到松江订作一块剪绒毯赠送给他。尺寸大小正好合适,王振更是喜上加喜。
后来南方发生水灾,王振主动向捐粟米千石时,周忱旌表其门,又为其儿子纳马取得官位,以此表明:为国家多缴纳和为灾民多捐献,看做是应好事,公开地告诉人们因捐粟而旌表其门是光荣的,为此当官也不是耻辱。他想以这种风气鼓励百姓。
此后,凡是周忱向朝廷申报有利于当地建设的项目,都有王振从中赞助,江南一带至今受益于此。当各地纷纷报告灾情时,周忱奏请朝廷免去江南苛税若干万,王振也促成了这件事。
明朝倭寇蹂躏苏州,唐顺之当时住在苏州,见此非常痛心。
当时赵文华总督江南浙江诸军,他是宰相严嵩的干儿子。唐顺之挺身去拜谒他,向他陈述自己的谋略,并说非专任胡默林不可。赵文华于是将他推荐给严蒿任职方郎中,让他到浙直视察军师。接着又任胡默林做官。胡默林也送厚礼给严嵩讨好,所以才无掣肘之虞,才能顺利在崇明开展除掉倭患的战争。
正德年间,叛逆刘瑾掌权,刘健、谢迁都逐渐离去,只有李东阳独自留下来。他办事积极、沉着、谦逊,善于协调各种矛盾,很多人的祸患往往因此获免。可是儒生们说:李东阳没有离开是错误的。人们忘记了孝宗去世时,刘健、谢迁同李东阳三人守在榻前,承受皇帝的遗嘱,皇帝亲自把皇太子托村给他们。这件事假使李东阳也随刘健、谢迁离开朝廷,那么国事将难以预料,如此岂不是辜负了先帝的嘱托吗?所以李东阳不离开,这也是大行不顾细谨,可是却没有人理解,难怪李到晚年只要有人谈及此事,则痛哭不已。
世上的事本来很复杂,有很多难言的隐情。只顾保全自己声名的人,很难想到大行不顾细谨的道理。做大事者不为世人,特别是不为俗儒理解的,又那里只是一个唐顺之呢!”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