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4章 立信背信的智谋(5)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这条船正好还宽大,为什么不可以让他上船呢?”
后来敌兵越追越近,王郎慌了手脚,就想把那个人扔下船。
华歆止住他说:“当初我拿不定主意,就是为了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受了别人的请求,怎么可以在危急关头,把他抛弃呢?”于是仍然象起初一样将那人带在船上一同逃走。
旁边的人因此判断华歆的人品比王朗更高,追随他的人也就多起来。
所谓轻诺者必寡信,对于别人的请求和托付,不肯乱许诺,更不空许诺,因为一个讲信修义的人,为了保持自己的形象,是不会答应自己办不到事情的,答应别人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到。
这既是一种责任,又是一种负担,因此如果我们从来不知拒绝别人,总有一天会把自己陷入到骑虎难下的境地。
城下之盟不必守
人之所以要讲信用,乃是为了在交易中驱使对方按自己的意愿行动。所以,信用只能用来对待自己人及盟友。若对敌人也讲信用,那他就是个呆鸟。
孔子住在陈国,外出时路经蒲国,恰好碰到公叔氏在蒲起事,与卫国为敌。
他听说孔子准备经过蒲国到卫国去,于是派人中途拦住孔子,对他说:“你答应不去卫国,我们才能放你走。”
孔子想了想,与拦路的军队订下不去卫国的盟约,于是被放出城。孔子一出城门,马上下令马夫驱车往卫国的方向疾驰。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刚刚订立的盟约能违背吗?”
孔子答:“被迫订的盟约,是城下之盟,连神也不会信守的。”
最守信用的人,也是不受城下之盟的约束,这就是大信不信的道理。
战国时,楚襄王做太子时,在齐国当人质。楚怀王驾崩,太子向齐王告辞准备回楚国,齐王不答应,说:“给我楚国东边的土地五百里,你就可以回去;不给,你就别想走。”
太子说:“我有太傅,请让我去问问他。”太傅慎子说:“把东边的土地给齐,是为了你回国继位,如果为了爱地不送死去的父亲,不义,臣认为可以答应献地。”
太子去见齐王说:“按着您的要求,我敬献五百里地。”于是齐王同意楚太子归去。太子归楚后,即位为王。齐国派兵车五十辆来楚索取土地。
楚王问慎子说:“齐使者来取东地,怎么办呢?”慎子说:“君王您明日上朝时,让大家都献计。”
第二天,上柱国子良入见楚王,楚王说:“我能够返回故国,执掌国家大权,是因为许给了齐国五百里土地。如今齐来取土地,怎么办呢?”
子良说:“您不能不给呀,您是金口玉言,已经答应把边地献给万乘之强的齐国,如果不给就是不讲信用,以后也难以缔约结盟于诸侯。我看,先给他地而后再向他进攻,给地是信,进攻用武也有理由,所以,还是先把地给他。”
子良退出,昭常入见楚王,王问:“齐使来取东边的五百里地,怎么办呢?”
昭常答:“不能给!万乘之国是因为土地广大才能称为万乘,现在我国去掉东边疆土五百里,是等于割掉我国的一半了。这样就只不过有万乘的称号,而连千乘之用都没有了,不行,臣认为不能给地。我请求镇守东边的土地。”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