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用人中的棋盘效应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阿基米德与国王下棋,国王输了,国王问阿基米德要什么奖赏?阿基米德对国王说:“我只要在棋盘上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二粒,第三格放四粒,第四格放十六粒…按这个比例放满整个棋盘就行。”
国王听了以后,不以为然,认为用不了多少粮食就可以打发他。可是算完以后,却是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整个国家的粮仓里的米都不够。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一个组织中,某一类型的人才也往往具有“共生效应”,如果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与推荐机制,那么往往也能带来人才的棋盘效应,收到一而十、十而百的效果。
齐宣王求贤时,号召天下人推荐有才干、品德好的人。有个叫淳于髡的人在一天内就向齐宣王推荐了7名贤士。齐宣王当然很高兴。可是,他对顷刻间出现的这么多贤士感到有点怀疑。
于是齐宣王把淳于髡叫到跟前,对他说:“先生,我有一个疑点想问问你。我听说,能在方圆千里的范围内找到一位贤人,那么天下的贤人就多得可以肩并肩地排成行站在你面前。在古今上下近百代的范围内能出现一个圣人,那么世上的圣人就多得可以脚跟挨着脚跟地向你走来。今天,先生您在一天的时间里就给我推荐了7位贤人,如此看来,贤人岂不遍地皆是,有点太多了吗?”
淳于髡笑了笑,对齐宣王说:“大王您听我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同类的鸟,它们总是栖息、聚集在一起;同类的野兽,它们也总是行走、生活在一起。如果我们到低洼潮湿的地方去寻找柴胡、桔梗这些植物,别说是短短的几天,就是几辈子也不会找到一棵;但是如果到山上去找,那就多得可以用车去装了。万物都是以同类相聚的。我淳于髡向来与贤士为伍,我的朋友个个都是德性高尚、才智非凡的人,大王您找我寻求贤士,这就像在河里舀水,在火石上取火一样,轻而易得,取之不竭,您怎么能嫌我一天之内给您举荐的贤士太多了呢?我周围的贤士多得很,岂止这7个人!今后,我还要继续向大王推荐呢。”
乱世出英雄,社会动荡是普通黔首百姓的不幸,同时却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这种时代,人才的棋盘效应就尤为明显。我国历史上的三国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大阵营,就象三张大棋盘,吸引集聚了各种的精兵强将。而每一个阵营的人才,都是象滚雪球一样集聚起来的。
曹操经荀彧推荐得到了程昱,程昱继而推荐郭嘉,郭嘉又推荐刘晔,刘晔又推荐满庞、吕虔,满庞、吕虔又共同推荐毛阶。就这样,曹操的智囊人物短时间便济济一堂。
在东吴一边,孙权15岁继位为吴主,重用和选拔一茬又一茬年轻人。周瑜向孙策推荐了“江东二张”(即张昭、张紘),向孙权推荐了鲁肃,鲁肃接着又向孙权推荐了诸葛瑾,张紘又推荐顾雍。以后“连年以来,你我相荐”,文得阚泽、严畯、薛琮、程秉、朱桓、张温、骆统、吾粲等;武得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等,形成了东吴集团的骨干力量。
就连人才优势最小的西蜀方面,诸葛亮在出山前,也有司马徽和徐庶的多次推荐。诸葛亮后来又将原在东吴的庞统招致刘备手下。
人才的棋盘效应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怎样才能得到众多的人才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来看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齐桓公在管仲的陪同下,来到马棚视察养马的情况。他一见养马人就关心地询问:“马棚里的大小诸事,你觉得哪一件事最难?”养马人一时难以回答。其实,在养马人心中是十分清楚的:一年365天,打草备料,饮马遛马,调鞍理辔,接驹钉掌,除粪清栏,哪一件都不是轻松的事!可是在君王面前,一个养马人又怎好随意叫苦呢?
管仲在一旁见养马人尚在犹豫,便代为答道:“从前我也当过马夫,依我之见,编排用于拦马的栅栏这件事最难。为什么呢?因为在编栅栏时所用的木料往往曲直混杂。你若想让所选的木料用起来顺手,使编排的栅栏整齐美观,结实耐用,开始的选料就显得极其重要。如果你在下第一根桩时用了弯曲的木料,随后你就得顺势将弯曲的木料用到底。像这样曲木之后再加曲木,笔直的木料就难以启用。反之,如果一开始就选用笔直的木料,继之必然是直木接直木,曲木也就用不上了。”
这个故事说明,近朱者赤近墨黑,棋盘效应也有他的另一面,如果我们最初用人不当,任用了品行不端或者是才具平庸的人,那么他所起到的作用,就是令更多与他臭味相投的人集聚在一起。
这样的棋盘上,虽然棋子数目不少,但却只是一盘散沙,没有任何战斗力,当然也就没办法取得成功了。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