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十七章 我的世界我做主(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自己是自己的真理
胡适曾经说,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做任何事,都要问个为什么,而动物则不需要这样。人对这种为什么的追问,导致了人对真理的崇拜与追求。
正是这种基于人性深处的崇拜与追求,让世人对权力和权威抱有一种深深的敬畏,相信他们代表了真实与真理。
可是他们真的那么令人信服吗?
事实证明绝非如此。对于整个人类历史来说,真理是有阶段性的,同样,对于每个人自身而言,真理同样也是有阶段性的。权力和权威的真理虽然更为冠冕堂皇,但任何人总有自己所偏执的地方,哪怕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权威也不例外,有时他们同样与事实真相隔着一堵甚至几堵墙。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有过一千多项发明,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被誉为发明大王,但他在晚年,却固执地反对交流输电,一味主张直流输电。电影艺术大师别林创造了生动而深刻的喜剧形象,但他却极力反对有声电影。
如果当时的人们服从了权威,那么也许现在世界的一大半还在暗黑中度过长夜,我们还坐在电影院里对着演员的口型猜谜。
这类事情出现在科学研究领域中,也同样发生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只不过我们意识不到而已。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学会从现在的现实出发,判断一种真理是不是符合自己。
《论语》说:“眼力一样的人才能看见同样的东西,听力一样的人才能听见同样的声音。同心同德的人才会相亲相爱。声音的频率相同,即使在不同的地方也会互相呼应。”韩非子说:“志趣相同才会彼此欣赏,志趣不同就会互相排斥。”
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你莫非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吗?为什么大家都不钦佩你呢?”宋玉回答说:“鸟中有凤凰,鱼中有巨鲸。凤凰一飞,冲上九万里云霄,翱翔于清空之中。那笼中的鹌鹑怎能知道天有多高?鲸鱼早发昆仑,晚宿孟津,水沟里的小鱼,怎能知道海有多大?所以不单是鸟中有凤,鱼中有鲸,士人中也有与凤和鲸一样的人啊。圣人心志瑰伟,超然独处。世俗之人,又怎会了解我的所作所为呢?”
世间的善恶丑美,并没有一个永恒的统一标准。一篇文章被一群小贩嘲笑,不一定就不好;被鲁迅和林语堂嗤笑,也不一定不好!做下属的被糊涂领导否定,不一定真的愚蠢,被英明领导不定,也不一定愚蠢。世俗的毁谤与赞誉不值得相信。
曾经见过这样一幅对联: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天下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天下无完人。在对于百善之先和万恶之首的标准上,尚且无法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更何况对于平常那些游离于善恶之间的人心与人事呢?
真正的快乐者只有一个真理:自己的,他不会用自己的真理在别人身上获得成功,不去说服任何人,而是节省下精力自己快乐地发展。
需要别人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
如果我们的最大的愿望是像比尔一样有钱;或者:我想象梦露一样漂亮。这样我们是屈从于比尔和梦露的真理,即使拼掉99.99%的不可能实现了,我们也已经不是自己了。
对于人来说,所有事情对与错最终的标准,只是自己的内心感受。让自己舒服的就是对的,让心灵痛苦的就是错的。我们每个人的心境不一样,同一个人不同阶段的情境不同,对与错的标准自然也不会完全一样。
因此,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真理,会以自己的方式富有和美丽,没有第二个人像我们。像别人那样的想法是毫无希望的,永远处在别人和自我的真空地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所以能永远让我们不满意自己,永远让我们筋疲力尽而无所成就。所以,当电视告诉我们某某人如何如何的时候,它是误导我们,引诱我们进入一场不仅没有意义,而且必败无疑的竞赛。正如慧能在顿悟时所领会到的:吾眼本明,为师所瞎。
我们必须从这场无谓的竞赛中解脱出来,才能远离失败与挫折。撤离战场的通道只有一条,那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就是自己的真理,自己与生活能够完全处于一种和谐中,而没必要进行无谓的抗争,或者对电视里的暗示诚惶诚恐。
让我们关掉电视,甚至干脆卖掉它们。
没有了电视,可能意味着我们对世界大事更为了解,因为我们可以快速浏览一些报刊,决定该把多少时间花要什么事情上,而不是让电视台替我们作出选择,强迫我们去关心无休止的会议和商业活动,我们更能自主地控制该让什么占据自己的头脑。
没有了电视可能意味着寂静,但是绝不意味着孤独。因为我们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和生活中的朋友打交道。这样我们会学会接受寂静,了解它的好处,学会以自己的方式填充寂静,从而在寂静中更加舒适和有成就感。
人类的种种约定俗成的东西,都上了教科书,以期望全社会共同奉行。但是真理是有阶段性的,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教科书的内容很多时候也是在谬不然的,以前一些比较明显的错误现在已经被公之于众,那么谁又能保证,现在的教科书大多数人以为是天经地义的真理,不会变成以后会公之于众的错误呢?
面对这种情况,最直接也最有效的补救办法,是摒弃那些自己内心已经不以为然但是却不敢违反的所谓“真理”,摒弃那些让我们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和拒绝自己的观念。
这些观念包括:一个人将无所成就,集体的力量无往不胜;大部分人的选择不会错;医生是为了让我们健康,专家让我们生活得更好;爱情会让我们快乐;越有钱就越快乐;家庭是孩子快乐的前提;人类是能够自发快乐的……等等。
这些东西可能根深蒂固地扎根于课堂和社会上,也可能扎根于我们的心底深处,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要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它真正的实质,而不是盲从。
敲掉自己的泥壳
在泰国,有一座叫做金佛寺的庙宇,里面有一座10尺半高,全身由黄金打造的实心佛像,重达两吨半,价值将近两亿美元。
1957年,由于泰国政府决定在曼谷市内兴建高速公路,位于路段上的某间寺庙因此被迫迁移,寺内的和尚只得将庙中的土造佛像放置到其它地点。
这座佛像体积庞大,重量惊人,所以在搬运的过程中开始现出了裂缝,更糟的是,此时又下起滂沱大雨,寺内的大师为了不让神圣的佛像再受到损害,便决定先将佛像放回原地,然后用大型的帆布覆盖,以免遭受雨水的侵袭。
一天傍晚,大师拿着手电筒,掀开帆布检查,看看佛像有没有被雨水淋湿,灯光照到裂缝处时,他发现那里反射回一道怪异的光芒,大师趋前仔细检查后,怀疑这层土块藏有别的东西。
他回庙中取来了凿子和鎯头,小心翼翼地开始敲打佛像表面。当他敲掉第一片土块时,惊异地发现闪闪的金光。大师用了好几个小时,终于让一座纯金的佛像重见天日。
据说,几百年前,缅甸军队曾出兵攻打当时称为暹罗的泰国,当时的暹罗和尚知道敌军即将来袭后,便在珍贵的黄金佛像表面上覆盖泥土,以免被缅甸军队掠走。
据说这些和尚后来全被入侵者杀害,但这座价值连城的佛像被完整地保存下来,直到1957年才被后人再次发掘。
其实我们都像那座佛像,本质上是个纯金的,但在成长过程中被种种东西裹上一层厚厚的壳。从小开始,我们就学会了将内心中那个如黄金般纯真的自我隐藏起来,现在拿一把凿子和鎯头,敲掉层层的泥壳,重新给自己展现自我的自由。
几千年来,我们在一种集体意识的主宰中,外在的伦理道德象一张扭曲的网,紧紧地束缚着生命的冲动与张力,就象那一层泥壳把真金的佛像严密地包了起来。传统社会的普遍意识形态,将一整套道德深深地刻入我们的骨髓中,个人的想法却在其中常被当作是异端受到主流意识的排斥。
在这样的群体意识中,我们可能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但同时也泯灭了个性,忽略了自我,慢慢地消失在人群中,成为悄无声息的平均数。
然而,要获得生命的自由与快乐,就必须由蒙昧的“无我”,走向理性的“有我”,甚至走向“我就是整个世界”的狂妄。这既是自我的一次觉醒,也是自我的一次解放。只有当我们大声地喊出“我就是整个世界,我的世界我做主”的口号,我们才能越来越像自己,越来越多地成为我们自己。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整个世界,都是自己世界里的的中心和第一出发点,而不再是一座泥像,或者更惨,是别人的影子。
世界在每个人的眼中都是完全不同的,然而我们在心中始终要把自己看到的世界,与自我结合起来,听从来自心灵世界的声音,坚持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觉自愿地努力,最终完成自己对命运的设计,并且用一个独特的自我装点世界,影响世界。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总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一个由自己开创的“空间”,就像画家、作家创作他们的艺术品一样。找准自我的人生定位,把自我的世界装点精彩。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从普遍与自我的冲突中走出来。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