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十四章 快乐人生的四句话(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把别人当作自己
把别人当作自己的意思就是,要学会把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同时也学会从别人所拥有的快乐里得到快乐。
曾经有一个人拜佛十分虔诚,不惜花费巨资打造了一尊昂贵的佛像,并且塑上金身。不论走到哪里,他都随身带着小佛像,以便能日夜礼拜。
后来,他在一座小寺庙住了下来,那座寺庙里的佛像很多,但这个人只想在自己所铸造的这座金佛面前烧香,不希望香烟泽及别的佛像。
于是,他挖空心思找人设计了一只弯曲的烟囱,以便在他烧香的时候,香烟只朝他自己的那尊佛像飘去。
但是结果怎么样呢?没多久,他的那尊金佛像就被熏得一团乌黑,被庙里所有的人所耻笑。
太强的自我意识是一座牢狱,假如我们想在这个世界上充分地享受人生的快乐,就得从这牢狱里走出来,学会与别人分享,能够真心地去爱。
莫罗阿在《人生五大问题》中,对于快乐进行了一个总结:快乐在于爱,在于自我的遗忘。其实他就是在告诉我们一条快乐的途径:爱别人并且适当地遗忘过强的自我。
一个窗台上有一朵花,这个屋里就有了生气了。一棵树上开了一朵花,这棵树就饱满成熟了。一条路上绽放一朵花,这条路就多情缠绵了。一个人给另一个人送一束花,这两人就有情有意了。一个健康人给病人送一把花,这个病人就有了抗争的勇气了。
有一个人死后,被圣徒领着来到一间大房子,房子的正中摆着一桌丰盛的酒菜,桌子周围坐着一圈人。他们每个人都对酒菜垂涎欲滴,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把菜吃到嘴里,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拿着一双比胳膊长的筷子。
圣徒带着他离开,告诉他说:这就是地狱。
不一会儿,他们来到了另外一个大房子,里面的布局摆设,包括桌子上酒菜、坐在桌子边的人和比胳膊长的筷子,都和前一间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这个房间的每个人都吃得兴高采烈。
原来他们每个人都用自己的筷子夹起菜,然后互相喂到对方的嘴里。
圣徒告诉他:这就是天堂。
所谓的天堂,不过是用自己生命剩余的色彩,为他人开一朵花,为他人灿烂一片心地,增加一缕温馨,添一份生存下去的理由,多一点活下去的借口。不过是用自己的心做圃,给别人吐一地绿荫,染一片色彩。
把别人当作自己是一种快捷的寻找快乐和洒脱的活法,它要求我们在创造自己快乐的同时,不把建立在别人的不快乐之上,并且学会和别人一起分享快乐,那么就可以做一个永远快乐之人。
醉心戏剧的某富翁,不顾亲朋的反对,毅然选择一处并不热闹的地区,兴建了一所超水准的剧院。剧院开业之后,附近的餐馆一家接一家地开设,百货商店和咖啡厅也纷纷跟进。没有几年,那个地区竟然发展得非常繁荣,剧场的卖座更是鼎盛。
这个富翁看着邻居用一小块地盖一栋楼就能出租赚那么多钱,而自己有这么大片的地,却只有一点剧院的收入,觉得自己吃亏了。于是,他草草地结束剧院的经营,贷了一笔巨款,改建商业大楼。
没想到他的大楼还没有竣工,邻近的餐饮百货店纷纷迁走,房价下跌,往日的繁华又不见了。更让他烦恼的是,每次与邻居相遇时,人们不但不像以前那样热情,反而露出了敌视的眼光。
人们常因建设自己而造就别人,又因别人的造就而改变自己。在这改变中,某些人迷失了,不但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那些曾被他造就的人。
有的人心灵是一座大花园,里面开满了吐香的鲜花,能让许多人得到快乐;有的人心是一朵花,只为一个相爱的人开放,如祝英台。有的人的心是一片草地,年年绿了却开不出花来。有的人心是死灰,永远长不出绿叶,更开不出美艳的花。有的人的心是泥淖,让一个个人掉下去窒息而死。
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缤纷的赞美是真诚的情,能为别人的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快乐的人。
这类人不一定有高贵的精神,也不一定有高尚的品格或者天使般的心灵,更谈不上成为人心的旗帜、人世的脊梁甚或人群的魂魄,但他们一定是快乐的和富有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地产商人花费巨资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古董、字画以及各式的珍珠、翡翠等,因怕失窃,他安装了严密的保护系统,平日里很少进去欣赏,只当成个人财富的一部分,借以用来炫耀。
有一天,地产商人忽然心血来潮,决定让大厦的管理员进去开开眼界。
管理员进去后,并未出现恋羡之色,只是慢慢地逐一浏览,细细地欣赏。待步出厚厚的铁门时,地产商人忍不住说:“怎么样?看了这么多的好东西,你也不枉一生了吧?”
那个管理员看了看他,微然一笑说:“是啊,我现在自觉与你一样富有,而且能比你更快乐。”
那地产商人面露不悦。管理员解释说:“这些宝贝最大的价值不过就是让人欣赏。你所有的宝贝我都看过了,不就是与你一样拥有它们了吗?而且我又不必为那些东西担心这,担心那的,岂不比你更快乐?”
能够欣赏,常常比实际拥有更快乐。
还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馒头店的老板,每天蒸三笼馒头,每次固定蒸120个,其中20个接济老人和孩子。常常生意好时馒头一出笼就被抢光,但不论客人如何要求,他从不肯把多出的20个馒头出售。
老板用十分坚定的口吻拒绝每个想要买的客人:“这是送的,不卖!”。说着,他用夹子将热乎乎的大馒头分送给老人和孩子。在那一刻,他脸上绽放出的是明亮的光彩。那种动人的亲切和笑容,是其它顾客看不到的。付出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快乐是一种流动的空气,当我们感觉害怕、自私时,便已经停止它的流通了。我们关上门,使快乐无法流向自己,困守在自设的真空中,不肯接受也不愿意付出,结果———很可能会窒息。而当我们敞开心胸,乐于付出的同时,快乐、富裕和真正的自由才会进入我们的心中。
把别人当作别人
有一天,一位白领经过办公楼门口,发现一位可怜的乞丐,于是给了他10块钱。以后每天经过那儿,他都给乞丐10块钱。
后来白领结了婚,又有了一个孩子,收入却没有多大的起色,他的钱包开始缩水。于是,他经过乞丐面前时,只给了5块钱。
乞丐奇怪地问:“以前你每天都给我十块,今天为什么只有5块呢?”
那位白领觉得对不起这个乞丐,十分难为情地回答说:“我结婚了,又有了孩子,不能不省着点用。”
乞丐马上勃然变色,大声说:“你怎么可以用我的钱养活你的老婆孩子呢?”
这真是不拿别人当外人的典型表现,而且表现得十分荒谬。我们会笑,但在笑过之后,是不从中悟出点什么来呢?
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无奈。
白领出于善意而施舍给乞丐,应该得到感谢的祝福,而乞丐得到了同情与关怀,应该满情温情地面对这个白领。
但为什么,乞丐和白领最后都陷入一个怪圈,乞丐因为白领改变了施舍的钱数而生气怨恨,白领也因无法继续满足乞丐而苦恼?
我们不能一味地指责人性的负面,而应该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这个怪圈,那就是:无论乞丐还是白领,他们都在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中迷失了,因而陷入了烦恼而无法自拔。
那位乞丐不用说,他不仅在物质上是个乞丐,而且在精神是也依赖于别人的施舍。而且更为可怜的是那位白领。他把钱施舍给乞丐的同时,内心隐含着让对方感激的需求,在情感领域也成为了乞丐,最后才会如此难为情。
这种“情感乞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有些人经常说:“我之所以烦恼,是因为我渴望关怀、渴望肯定和赞美,可是这些东西在生活中是如此可遇而不可求。”这句话烦恼者的独白形象地表明:在生命的过程中,一个没有独立心灵的人是很痛苦的。
需要别人的关怀、肯定和赞美,说明心灵就象一个乞丐一样,无法独立生存。如果我们事事时时都要依赖别人,靠别人的关怀鼓励和赞美,才能感受快乐,甚至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很危险的。因为人情是善变和无常的,没有人对别人负有无限的关怀和赞美的责任,即使别人一时满足我们,对我们进行关怀鼓励和赞美,一旦他不再这样做的时候怎么办?
把自己的快乐基础建立在对别人的依赖上,就象一艘没有舵的船,在大海的波峰和浪谷中随波逐流,最终难免沉没。
因此,我们把别人当作别人,必须对别人进行恰当的判断。
1、别人的动机常常并不象他们所说的那么舍己利人,纯粹是为了给我们带来好处。
2、不要把别人帮助的作用估计得太高。
3、不要期望别人象关心自己一样对我们热忱关切。
4、不要想象别人会有某种迫害我们的动机。
只有把别人当作别人,我们才不致尝到忘恩负义的辛酸,因为一来不大会遇到,二来即使遇到时也不大放在心上;
只有把别人当作别人,把别人的美丽与成功当作一道风景来欣赏,而不是当作一个获得认可或者加以抗拒的对象,才有希望得到一个不自责、不自戕,因而快乐舒展的人生。
把自己当作自己
把自己当自己,首先意味着承认我们和别人是完全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因此不去作毫无意义的比较。
生活中,人们总是容易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不足,而很少有人在镜子里看出自己的可爱,在心里看到自己的善良,在生活中尊重自己的追求。很多人都在抱怨,同时也都在试图告诉我们自己活得不好,比如说:为什么他有钱我没钱?为什么她漂亮我不漂亮?
这样的单子可以长长地拉下去,绕地球一周。它们象一根根永远无法融合的肉刺,让我们痒痒地不舒服,隐隐地作痛,却又说不清道不明。
在这方面,我们的眼光还不如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在婴儿眼里,一切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也都是弥足珍贵的。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比较,或者被拿来比较。不论是在幼儿园、学校还是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比较真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谁更可爱?谁更聪明?谁更有钱?谁更有权?谁更有用?
如果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自己具有别人所不可企及的优势,那么就会生出自满和骄傲。如果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自己不如别人,那么自尊心就会瞬间受到伤害,觉得天地之间自己是最可怜的人。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跟他人比较发现优势与弱点,扬长避短发展自己,也是一件好事。
但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更习惯于受到不足与弱点的压力,因此,在比较之后,更常见的情况是我们发现自己钱不够多,房子不够大,职务不够高,样子不够帅,头脑不够出色,考试不够轻松,父母影响力又不够大……
还有我们的父母、老师、邻居和亲友,一切关心我们的人,他们都试图要改善我们,让我们变得更出色,于是更多地强调我们的不足与错误,强调我们不如人的地方。
很多悲剧就这样在比较中拉开了帷幕,让我们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和快乐,也容忍不了别人的自信和快乐,其结果就是那些自信的人被视为狂妄,快乐的人被视为幼稚。
在大多数的比较当中,人们得到的往往只有失落和内心的失衡,破坏的则是平和的心境。
这时,我们已经忘记了,实际上,人本来是无从比较的。别人就是别人,自己就是自己,每一个个体都独具特色,而且无法“再版”。只要活着,这就是一个最好的礼物,一个人更应该对生命的存在而心存感激。
不要把自己和他人比较,这只会降低了我们自己原有的价值。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很特别。别人认为重要的事不应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自己做什么最适合。
不要把自己和别人比较,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才会明白哪些是最接近我们的心灵的人、事、物,才会把它们看得理所当然地宝贵,并且把它们看作自己的眼睛一般珍惜。在我们与别人进行比较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失去它们,因而生命也将失去意义。
我们与别人进行比较,不如先深深了解自己,找到那个无法比拟而独特的人,认清自己独具的美丽,以保有一颗感恩之心,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
生活在别人的影子中,以别人的优点来对照自己的缺点,觉得只有纠正了自己的缺点,才能得到赏识和提拔。这样改来改去,就没了个性,也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我是谁”的追问由古及今,或许将继续到未来的未来,只有“我就是自己”的回答,能够让我们认识和发展自我,张扬和证明自我。哪怕这个答案同样会带来很多的困扰,但毕竟不会迷失。
它认识自己的这种知性反映着一个人对于人生的自我意识的程度,历来为中国传统文化所重视,并将其作为人生成功与快乐的一种途径,甚至成为所有成功与幸福观念的核心。
孔子说:仁者寿。如果一个人不能自觉到他生存的意义,浑浑噩噩、稀里糊涂地活着,那是要不为孔夫子所赞成的。庄子也说,如果一个人不对自己生命意义进行反省,即使积聚了大量财富,也不见得有多大幸福,只会加深烦恼。无论儒、道、佛,在论述人生幸福时,时刻提醒:一个人千万要认识自己。
我们不要再寻找那个可以隐藏自己的集体,而要找到自我。当我们不再想从别人那儿找到快乐,才能成为自我,而不是一个生活在假象中的人。
再进一步说,我们要成功,依靠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是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求毫无缺点。许多缺点其实换个环境就不是什么问题。缺点的背后还有优点,我们刻意消磨掉缺点的同时,也许就连优点也一起打磨了。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