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怎样看待“尖子”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在各行各业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尖子”,本是我们事业的中坚,国家的瑰宝。他们有贡献于党和人民,理应受到尊重和赞扬。可是,在有些角落里,掐“尖子”的现象不少,受到伤害的“尖子”颇多。亟须引起重视和防戒。
一要戒嫉妒。嫉贤妒能这种现象,是我们民族一种源远流长的痼疾,这方面颇有代表性的古语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这类俗话也不少,诸如:“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等等。妒病难医,古时候,还有因妒杀人的。唐朝那位口蜜腹剑的宰相李林甫,就曾将“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加以谋害。战国时的庞涓,因孙膑的才能超过自己,便“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在今天,妒病虽已较古代大为减轻,但还远没有绝迹。前些年,颇有成就的福州大学副教授项国波,就被这种“无形的武器”打得身心交瘁,无力科研。还有一位先进人物范熊熊,由于经不住讽刺挖苦,竟至走上蹈海的绝路。
二要戒求全。“尖子”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也吃五谷杂粮,也秉七情六欲,不能十全十美,毫无半点瑕疵。要求“尖子”事事出众,样样拔尖,无疑是苛求和取消“尖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此话讲了多年,却似乎并不是人人懂得。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尖子”有某种不足之处,或者听到一些闲言碎语,就大惊小怪,进而对“尖子”的先进性发生怀疑的,颇不少见。这种不分主流和支流,“鸡蛋里挑骨头”的做法,也是在扼杀“尖子”,危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
三要戒过誉。“尖子”一旦成名,有些人往往要给他们披上各样色彩斑斓的外衣,饰以种种耀眼的光环。有的学术“尖子”,被安上许许多多连自己也数不清的荣誉头衔,陷进会议堆里、社交场中,“尖子”逐渐被磨平,成了庸人和偶像。有的英模人物,被拉去四处传经,八方授勋,长期脱离岗位,脱离群众,终至成了口头模范和装饰品。还有把“尖子”当成“百宝箱”的,只要一个方面突出,其他方面就必然突出。这样的典型,原先确有先进之处,却由于掺进了许多水分,失去了人们的信任。“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培养“全面典型”的结果,往往是全面埋葬了典型。
“方今之急,在于人才”。为了搞好改革开放,我们应该创造出有益于“尖子”成长的社会气氛。“棒杀”和“捧杀”都是“尖子”发展的大敌。爱护“尖子”、支持“尖子”、学习“尖子”,让已有的“尖子”更冒尖,欢迎出现更多的“尖子”,自己也争取成为“尖子”,才是每个人应取的正确态度。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