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创世六日(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一切真正的成长和进步都是按照发展的自然程序一步一步得来的,比如,按《创世纪》的说法,地球是六天中创造出来的,每一天在当时都是重要的,从第一天到第六天先后创造了光、陆地、植物、日月星辰、野兽和人。这种顺序发展过程是所有生命的共性。
·孩子学翻身、坐、爬、站、走、跑。每一步都是重要的,没有哪一步可以省略。
·在学校,学生在代数之前学数学,在微积分之前学代数。只有在懂得代数之后才能学微积分。
·在建筑方面,只有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之后才能有构造和装修。
我们了解和接受物质和智力领域的这种逐步渐进程序,因为客观事实提供了许多证据。但在人类发展的其他领域和社会互动中,我们常常想在自然程序中寻求捷径,以权宜代替择优,模仿代替创新,化妆代替人格,风格代替实质,虚假代替能力。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我们常常跳过一些关键的步骤,而且希望得到理想的结果。
但这样的希望往往落空。专业技能、弹钢琴和讲演才能以及思想和人格的发展都无捷径可走。所有生命都有成长和发展的阶段和过程,“创世六日”的观念适用于每一步。
譬如,如果一个人想在每天的网球训练过程中走捷径,会有什么结果呢?如果一个普通的网球运动员想在训练的“第三天”做“第六天”的功课,结果又会怎样呢?或者,如果你想让朋友相信你的钢琴技艺已经达到“第六天”的水平,但实际上你只有“第二天”的水平,情况将会如何?如果你的高尔夫球只有“第三天”的水平,但你想和“第五天”水平的人对抗,仅仅因为你有积极的想法就能把别人打败吗?
答案是显然的。发展过程是不能违背和忽略的,也是不能走捷径的。走捷径与自然相悖,只能招致混乱和挫败。无论在哪个领域,如果我仍处于“第二天”的水平,但想提高到“第五天”的程度,我必须首先提高到“第三天”的水平。不能绕道,没有捷径,假装或虚饰、表面印象都无济于事,不管有多少“装饰成就”,都不能弥补技能和判断力的缺欠。
要想进步就得接受我现在所处位置的现实,而不能假装我在另外的地方。
如果学生不让老师了解自己目前的程度,比如不问问题也不暴露自己的无知,那么这个学生就学不会也长不大。假装不能长久,真相迟早会暴露。承认自己无知往往是接受教育的第一步。
内在成长
让我们撇开技能或知识的进步,专门谈一谈个人的内在成长吧。譬如,某人在学识上达到了“第五天”的水平,但在情绪上还停留在“第二天”。只要太阳继续发光,一切平安无事,这不会有什么事。但如果疲劳、婚姻问题、开支压力、大孩子不听话、小孩子大哭大闹、电话铃声大作等等事情一起袭来,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情绪未成熟的人容易成为愤怒、烦躁和吹毛求疵的奴隶。但在公共场合,如果一切顺利,他的这种缺陷和不成熟可能永远不被发现。
在情感、社会和精神领域,违背自然发展的走捷径问题,有时不太明显。我们可以“做姿态”,也可假装,只要是演一场换一个地方,也许一时可以蒙混过去。我们甚至可以欺骗自己。但我们之中多数人都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周围的人也如此。
和同事、配偶、子女相处得好,需要情感力量,因为我们必须学会倾听。倾听需要耐心、坦诚和有理解的愿望。如果我们坦诚,我们就可能易受影响并改变自己。但如果我们坚信自己没错,我们就不愿改变。所以我们发现封闭自己、让人家听和对人家发号施令比较容易做,以“第二天”的情感水平给人家出“第六天”的主意也比较容易。
先要拥有才能给予
有一次我想给我的女儿讲与他人分享的道理,当时她还不能接受这种观念,实际上我是在将她从“第二天”的水平拔高到“第五天”。
有一天我回家参加三岁女儿的生日聚会,发现她蹲在房间的角落里,把着她的东西,不让其他小朋友玩。我感觉到在场的几位家长看到了这自私的一幕,我作为一个人际关系学教授当然觉得难为情,我还觉得这些人对我和我的女儿有许多期待。
房子里的气氛有些紧张,别的孩子围在我女儿身边,伸手向她要刚才送给她的玩具,而我女儿则坚决拒绝分享她的东西。我对自己说:“我得教女儿与他人分享,分享的观念是我们信仰中最基本的东西之一。”我是按下述步骤来做这件事的。
我的第一招是请求:“亲爱的,能和你的朋友分享他们送给你的玩具吗?”
一个断然的“不”。
我的第二招是说理:“亲爱的,如果你在自己家里和朋友们分享你的玩具,等你到他们家的时候,他们也会和你分享他们的玩具。”
回答还是“不!”
我感到更难为情了,因为很明显,我没有什么影响力。我的第三招是贿赂:“亲爱的,如果你和大家分享,我将给你一个惊喜,一块口香糖。”
“我不要口香糖,”她嚷道。
这时我真的被激怒了,所以我的第四招便是威胁:“如果你不跟别人分享,你会有麻烦的。”
“我才不在乎呢。这是我的东西,我不必和别人分享。”
我的最后一招是武力。我拿了一些玩具分给其他的孩子,“孩子们,大家一起玩吧。”
也许我的女儿在给予之前需要一个拥有的经历——要是你不拥有某样东西,你永远也不会给予。但当时我把其他父母的看法看得比我女儿的成长以及我们的关系还重。我最初的判断就是,我是正确的,在这个基础上我进而想操纵她,直到最后我强迫她那样做。
她还在“第二天”,而我却将“第五天”的期望强加给她,仅仅因为在情感上我还处在“第二天”的阶段。我不能或不愿意给人一个耐心和一个理解,但我却要女儿给予!如果我更成熟一些,我可能会允许她选择分享还是不分享。也许在与她理论之后,我或许可以将其他小孩的注意力引向一个有趣的游戏,这样就解除了我女儿身上的情感压力。自那以后我注意到,一旦我的孩子赢得了真正拥有的感觉,他们就会自然而然、自由和自发地与他人分享。
有时可以进行教育和训练,有时则不可以这样做。企图在关系紧张和情绪化的时候进行教育和训练,对方会认为这是一种指责和否定的形式。较好的方式是和当事人单独在一起讨论原则,但这也需要耐心和自制力——总之是需要情感上的成熟。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