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附和有很多种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如果说的极端一点,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家最重要的就是要会“附和”。所以,基本上每一个心理咨询家都会各种各样的“附和”,并且,每一个人都掌握了一套独特的方法。
“果然”,“果一然”、“果然果然”、“果然是这样”、“是这样的啊!”、“果然是这么一回事啊!”就连要表达“果然”这一意思也有好几种方法。木匠的凿子都有好几种呢!而且这些工具大都是木匠为了做起活来顺手而自己制作的,同样,为了成为一个听力高手,你也要学会多种多样的“附和”。
首先,请你回想一下,平时在和别人谈话时,你会怎么样去附和别人呢?如果你有已经习惯了的附和语,那么我们先从怎么增加附和语开始学起吧!如果你只会说“是”和“嗯”,“好么”就太笼统了。“嗯”,同样也可以有“嗯,嗯”、“嗯!”、“嗯,是的。”等多种说法。“是”和“嗯”要根据对方的年龄,你和对方的上下级关系以及亲密程度的不同而区别使用。并要在它们的后面加上“是的”。在对方想取得你的肯定时,“是的”是最简单的一句附和语。如果对方希望得到你更强烈的肯定,那么你还要加上刚才我们说过的“果然”一词。这些词语一般都用在肯定的场合。
表示肯定的附和语已经学了很多,接下来再看一些带有否定意义的附和语。但是,使用否定意义的附和语要比使用肯定意义的难得多。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附和本身就意味着肯定,所以虽然用否定意义的词语却不是表达否定的意思。但是也请大家注意,根据用法和对象的不同,有时是会产生微妙的变化,也就是仍然表示否定的意思。
最具有这种特征的词语,就是”哦”.
如果加强语气说“哦”,就表示非常肯定。但如果像美国人那样语调上扬的说“哦”,在美国表示你十分认真地在听对方讲话,但在日本,也许会被别人理解为你轻视对方。在日本,当你用肯定的语气说“哦”的时候,才表示你在认真听对方讲话。但这只能在和同事或者比你身份低的人说话时使用,如果和比你身份高的人说话时用“哦,哦”去附和对方,他会以为你不尊重他。所以千万要注意。如果你已经上了年纪,就没必要太过注意。但是最近我观察了一些年青人的附和语,所以产生了不得不写上一笔提醒他们的念头。在这里,我们尝试一下在谈话中加入一些和说的一方使用的一样的附和语。
年青人喜欢说一些“胡说,胡说”之类的附和语。也许你会皱着眉说:“我明明说的是真话,为什么说我胡说呢?”那么现在我们来交换一下角色,你听,年青人说。你尝试着像年青人那样说“胡说、胡说”去附和他们。结果会怎么样呢?他们反应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他们会觉得你的确是一个听力高手。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年青人会觉得你的附和语和你的年龄不太谐调,于是就换了自己的附和语。不管是哪一种,我们都可发现其中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谦让。当然,你也没有必要刻意去附和对方。只有自然的、发自内心的附和才真正起到了附和对方的作用。如果你为了附和而去附和,就不太尊重对方了。
最后要说的是最难的一种附和方法,就是重复对方说的话。能够把对方说的话重复一遍,会使你的附和更加出色。为什么说是最难的方法呢?因为我所说的重复对方的话,并不是指完完全全的,毫无重点的复述,这样也会被对方认为你不尊重他。所以在重复时要注意技巧。如果只是像鹦鹉学舌那样重复对方的话,这只是孩子玩的一种游戏。所以一定要注意不要使你的附和有这种倾向。
我们假设A因为偶然遇到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于是他非常兴奋地来告诉你。在你们谈话间,你用一般的附和语也可以,但如果在谈话停顿时你能说一句:“唉,这么巧,真不可思议啊……”,那么对方就会觉得你不仅认真听他讲话,还非常能理解他的话和他的心情。
重复对方的话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明白通畅”、“简洁”、“抓住要点”、“使用对方说过的话”这几个要点。
具体的说,就是你要从A说的很长的话中,判断哪些是关键的语句。然后你就把你所选择出来的关键语句重复一遍。这样你就能做到有重点的、简洁的,明白通畅地重复对方的话。这个时候,能够重复对方的话是对你们谈话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如果对方听到自己的话被对方重复,就不会产生抵触情绪。但如果你不重复对方的话,而是尝试用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去表达A所说的内容,那么A会觉得你在解释他的话,于是他会把刚才说的话又重复一遍,而无法再往下说,比如,讲话的一方说:“真叫人吃惊啊!”,而你用另外一种方式说:“唉,吓了一跳吧!”那么对方一定会纠正你说:“是吃惊,并不是吓了一跳。”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说的一方认为你说的“吓了一跳”里有“胆子小”的意思。就算你完全没有这种意思,但一旦对方产生这种想法后,对于你们之间的交流将会产生不小的障碍。所以说,如果你能够重复对方说过的话,就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但是有时候,即使你重复对方说过的话,对方还是会产生抵触情绪。这些是非常敏感的人。我们知道,一个人听自己的声音和听录音机里自己的声音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和这个道理一样,如果自己说过的话再从别人的嘴里说出来,对于那些比较敏感的人来说就会觉得是完全不同的内容。在这种时候,不要轻易地去重复他的话,还是用一般的附和语比较保险。
下面我就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遇见的例子,以供大家练习。和家里人说话时,说的一方总是会问:“你有没有在听啊?”在这个时候听的一方也总是回答:“我在听呢!”但是光凭这句话,说的一方也无法肯定对方是不是在听。而这个时候如果听的一方可以使用重复的技巧,回答说:“你在说……,对吗?”那么说的一方就知道对方是在听。因为如果没有听,就不可能重复对方的话。或许只听了一半,那么对方还会继续追问下去:“接下去还说了什么呢?”根据你的回答,对方就可以判断你听到哪里。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就应该向对方道歉,并且认真的听下去。
有一些附和语连专业的听者都不太使用,但普通人却经常使用。这就是“理解”、“我可以理解”、“十分理解”。为什么专业的听者却不太使用呢?因为能够理解对方真的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理解”这个附和语是听的一方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来自我满足的词语。请想像一下,你说话时,对方附和道:“理解,理解。”也许你就会产生反感并且想“难道你真的能那么理解我吗?”要理解一个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人的内心活动非常复杂,一个人说的和想的不一定一样,或者当时的心情是兼而有之。
像我们这样的心理学家做自我介绍时,人们总是会说:“好可怕啊,我在想什么你好像都能看穿”。确实,把“不”说成“是”,也就是说,虽然对方嘴上否定,但其实是肯定,问对方的问题其实是在问自己等,这些都是人类心理复杂的表现。而心理学家深知“人类的内心终究令人无法捉摸”这一点。
就因为深知这一点,心理学家才会成为一个听力高手。如果见一面就能看透一个人的内心和性格,就没有听的必要了。因为不明白,不理解,所以才耐心地听对方说话。自以为“理解”对方却招致对方的反感,明明不清楚对方说什么,需要很投入的听的人,却想让对方以为他非常理解对方。这种似是而非的想法,实在是很可笑。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