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应聘北京的敲门砖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陈海一听就乐了。说实话,他是名副其实的逃课大王。除了专业课,他大学四年其他科目的成绩都很一般,还有几门是补考过关的。陈海不露声色地递给王科长一摞厚厚的作品,回答说:“中文系的学生却写不了文章,光成绩好有什么用?”王科长被他的豪气与自信逗笑了,随即拿起电话,把他推荐给了北京市第六中学。
“从1997年到1998年,我由于在外面有很多锻炼机会,成长很快。”1998年底,即将毕业的陈海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出路问题。以他当时的水平和在文学界的小有名气,在武汉进入一个强势媒体工作已经没什么问题,可不安分的陈海还是希望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北京,见见世面。
那年寒假,陈海只身到了北京,住进了曾经魂牵梦萦的北大校园。为了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点,他特意选择在北大西门的旅馆住下,却没想到第一晚就被同屋偷了1000多元。当时陈海因为经常有稿件发表,所以每月都能收到不少稿费,有时月收入甚至超过了大学老师的工资。丢钱尽管让他一时不快,但没有影响他继续在北京找工作的决心。在一周之内,他应聘了十几家媒体。虽然有的媒体很想录用他,却无法解决外地生源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户口。
1999年正好是大学实行分配的最后一年。当时的陈海还不能接受和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的方式,于是就打电话找学校辅导员商量。热心的辅导员告诉他,北京西城区教育局正在招人。陈海连忙打车跑到北京西城区教育局,找到了人事科的王科长。王科长手里早已有一本陈海母校的毕业学生信息资料。他对陈海的简历和成绩单翻看了半天,然后说:“小伙子,你的成绩可不怎么样呀!”。
陈海一听就乐了。说实话,他是名副其实的逃课大王。除了专业课,他大学四年其他科目的成绩都很一般,还有几门是补考过关的。陈海不露声色地递给王科长一摞厚厚的作品,回答说:“中文系的学生却写不了文章,光成绩好有什么用?”王科长被他的豪气与自信逗笑了,随即拿起电话,把他推荐给了北京市第六中学。
“现在想来,我觉得当时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找到了合适的人。”通过面试、试讲等严格审核后,陈海正式被北京西城区教育局接收,安排在北京六中。熟悉北京的人都知道,北京六中位于天安门和中南海之间的长安街上,地理位置和社会地位都相当特殊。学校是文物古迹“升平署”所在地,最早由蔡元培开创,校园环境古香古色。在这所人文气氛浓郁的高干子弟学校,陈海很快适应了北京的生活。
自此,陈海暂时抛弃了自己的媒体梦,开始了自己的执教生涯,还当起了班主任。“那段日子是我这辈子最美好的回忆,忙碌、充实、稳定。”从做“文人”到做孩子王,陈海承认,这种转变使他在为人处世方面提高很多。但他对写作的强烈爱好,一直在心底涌动。
时间一长,陈海开始意识到教师这个职业的缺陷:老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向外掏东西的过程,而学习的机会却很少,和社会的联系也很少,有时候甚至感觉自己要跟这个社会严重脱节了。
于是,2000年暑假,耐不住寂寞的陈海又跑到外面去做记者。一开,他只是做兼职。2000年10月,经过慎重考虑,陈海结束了为期1年半的教师生涯,正式应聘到交通部的一家杂志社。陈海说,第一次领到正式的记者证,出差采访时打着领带、穿着西装,正经八百的,感觉“倍儿有面子”。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