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成本”(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成本,就是最大的代价。更准确地说,你获得某件商品的成本,就是你为了得到这件商品所必须放弃的最高价值。本文就从这个平平无奇的定义开始,介绍生活中三个常见的应用。
分工和交易
人类即使无所作为,也有一定的收入,那是天赋的——阳光、泉水、树荫、野兽、矿山、鱼鲜、黄金。但我们今天享受的远远不止这些。那么,我们身边的资源和财富是如何增长的呢?发达国家为什么会发达呢?有人解释:因为他们曾经掠夺。
但这没有说服力。掠夺的本身,只能解释他们当时的富裕,并不能解释后来的增长。财富不增长,掠夺者就最多停留在过去的生活水准上,更何况坐吃山会空。事实上,穷的未必更穷,富的未必更富。要是贫富的结局用初始的状态就可以解释,那还要经济学理论来干什么?换言之,经济学的任务之一,就是用来解释人类的收入和财富是如何增长的。
人类增加收入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靠结队作业。团队产出要比各成员单干的产出总和更大。另一个增加收入的来源,就是分工与交易。经济学上坚如磐石的“相对优势原理”解释了这一来源。
假设社会上只有鲁班和盖茨两个人,他们需要两种物品:家具和软件。那么,他们各自生产这两种商品的成本是不一样的。鲁班写程序的成本,就是那些放弃不做的家具;同样,盖茨做木工的成本,就是那些放弃不写的软件。他们必须权衡两种选择的成本。如果他们从事对自己来说成本最低的生产活动,然后与对方交换产品,就能节省成本,从而增加双方的收入。这就是“相对优势原理”。
让我们对这个原理作进一步解释。首先,没有不变的、客观的、一般化的“成本”。生产成本总是相对每个个人而言的!盖茨和鲁班的绝对能力的高低无关紧要。即使盖茨是个全才,编软件和做木工都比鲁班强,那也没关系,这个原理照样适用。盖茨做木工的成本(放弃了的盖茨能编写的软件),照样比鲁班做木工的成本(放弃了的鲁班能编写的软件)高很多!
同样地,一个国家哪怕再发达,也有很多不适合她自己做的产业;而一个国家哪怕样样都比别国落后,她也还是有许多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可以选择。这是因为,生产成本是相对自身而言的。
其次,投资回报率已经考虑在内了。鲁班的确可以从Basic学到C++,最终成为编程高手;而盖茨也的确可以从刨木板、弹墨线做起。但比较总收益和总成本,这样的投资还是不合算的。否则,他们本来就会去作那样的投资了。
同理,在贫困山区开设小学英语课程是不明智的。让那里的孩子学英语,不仅没有收益,还是累赘,是奢侈,是浪费,跟以营养不良为代价来换取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的油画没有差别。不要用个别脱颖而出的罕见例子来反驳。我们应该惦记千万“陪读生”付出的代价和结局。如果预期无法离开山区,他们就应该积累更多生存和生产的实际经验,而不是英语单词。
第三,分工交易有副作用吗?有的,那就是当第三个竞争者进入原来的“二人市场”后,新形势下成本较高的厂商不得不转营,并蒙受损失。
第三个竞争者进入,会分占了原来成本较高的厂商的收入,使原来成本较高的厂商蒙受一定的损失。但是,第三个竞争者的进入,会使社会的总财富进一步增长,其增长的幅度一定超过原来成本较高的厂商所蒙受的损失。对此,社会可以运用税收等政策,拿第三个竞争者的部分收入补贴受损害的厂商。应该强调,无论这个厂商是否得到补贴,只要市场开放,社会的总财富已经得到了提高,个别厂商受到的损害,不应该成为阻碍全社会开放的理由。
在讨论中国加入WTO的问题上,国内不少舆论,站在个别的生产成本较高的生产者的立场,没有看到开放是整个社会的利益的提高,而只觉得开放市场是对个别生产者的损害,所以“开放市场”,在他们的笔下,竟然成了“让步”。
不,如果阳光普照,那么全社会的得益,会远远超过蜡烛商人的损失!开放市场,分工交易,是人类增加收入的两条道路之一。
利润会迅速转化为成本
竞争会把利润转化为更高的成本!今天的利润,明天就会变为成本。
您在旧货摊上花1块钱买了一个茶壶,如果这个茶壶第二天证实是康熙皇帝用过的,它的价格便涨到了1万元。你获得了9999元的意外收入,也就是盈利。但从第二天起,你每天沏茶的成本,就不是按照这个茶壶的买入价格来折算了,而是应该按照这个茶壶的现价来折算。换句话说,你现在用这个茶壶沏茶的成本,比过去提高了1万倍!如果要降低成本,恐怕就不应该用它来给自己沏茶了。
一个企业如果引进了新设备,使利润增长了一倍,那么这台设备就是利润的来源。但是,如果你下次打算在市场里继续按照原来的价格购买这种可以带来利润的设备,那么你会失望而归,因为竞争无所不在,别人为了仿效你,已经抬高了这种设备的价格,使得昨日的利润,变成了今日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