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没有完全竞争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国际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憧憬“完全竞争”时代的来临。那是说,人们在点击鼠标的刹那,就可以在不同的网上商店之间溜达;借助各种价格比较程序,他们几乎不需要花费搜寻成本,就可以即刻找到最便宜的同质商品。这样的竞争环境,最终会迫使商家把利润降到最低。谁的价格稍一偏高,就会沦为完全竞争的失败者。
但是,最新的一些研究表明,事实与人们的估计相差很远:互联网上零售商店的货物差价,与传统街道上零售商店间的货物差价大致相同;销售额高的网上商店,所卖的东西并不便宜;而最热心降价的商店,销售额反而不是最高的。据《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报道,网上商店出售的书籍、唱片以及电脑软件的差价,竟然可以达到50%,至于网上订购的机票,差价则达到28%。
这个现象并不难解释。事实上,要满足“完全竞争”的条件是不可能的。只要苛刻地衡量一下“完全竞争”必须具备的条件,就能找出解释网上商品存在差价的理由。
首先,不同商店所销售的商品并不完全相同。表面上,机票、书籍、唱片以及软件都是同质的商品,但实际上,航班、座位均有差别,而商品送达的时间、退货服务以及多买多送的优惠条款也不尽相同。所以顾客一旦习惯了某个网上商店,就很可能继续光顾它。
其次,不同商店所提供的“购物环境”也不同。有些网站提供了更简便的连接、更舒适的画面,配有解说、用户评价等。尽管互联网提供了随意使用的搜索工具,结果却令人沮丧:Yahoo!给你找出6219个图书零售商,而另一个搜索引擎Altavista则找到了5173884个。谁说搜索成本不高?因此,大多数顾客索性直接去Amazon.com,而不会去找价格便宜10%左右的Books.com。
更重要的是,网上商店的“声誉”不同。网上商店的“声誉”比街道商店的重要得多。这跟我们通常解释银行为什么要开在坚固的建筑物里的理由是一样的。那就是“抵押”。当我们看到银行的大楼那么气派,就会增加对银行的信任:既然人家拿那么多钱出来做生意,是不会跑掉的!银行格外牢固和气派的大楼,就是一种抵押。
互联网上的交易,不仅无声无影,而且顾客所提供的信用卡资料及其购物资料,都将永久被网上商店占有,所以,网上顾客更需要现实世界中的声誉作为保障和吸引。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利用互联网的不仅是顾客,商人也同样利用网络来甄别顾客,提高价格和增加利润。任何一种商品,对顾客来说,其实更高的价格也愿意买;对商家来说,其实更低的价格也肯卖。在中间选择一个价格点,则既保存了“消费者剩余”,也保存了“供应商剩余”,两全其美,但此消彼长。
商人也利用这个原理。网上有两家旅行社代理,一家的网页简洁,使用方便,但索价高;另一家使用比较麻烦,但索价低。其实,它们同属一个老板。两家分店分庭抗礼,总公司就能甄别不同的顾客,收取更多的“供应商剩余”。
有人说,传统经济分析无法解释知识经济现象。这个说法不可信。互联网的确降低了交易费用,但是资源的稀缺、人性的自私,都还是一如既往。既然如此,经济分析怎么会失效?
后记:到了2000年,网上书店Amazon.com被发现暗中利用顾客的个人资料进行歧视性定价。在舆论压力下,该公司停止了这种做法,并向公众道歉。我认为,要是该公司的管理者明白“价格歧视”的经济学原理(参见本书《为什么要价格歧视》一文),就应该理直气壮地把歧视定价进行到底。这个故事教训我们:经济学是可以帮助商人摆脱不必要的尴尬、内疚和经济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