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华商众豪联手合力战置地(3)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农历大年甫过,收购置地的传言再次此起彼落,华南虎再度出山。
事后报章披露,1988年二三月间,李嘉诚等华商翘楚,多次会晤西门·凯瑟克及其高参包伟士。
一直善于等待、捕捉时机的超人李,缘何不借大股灾中,怡置系扑火自救、焦头烂额之际趁火打劫呢?股灾中,置地股摔落到6.65元的最低点,就以双倍的价收购,也不过十三元多,仍远低于李嘉诚在股灾前的17元的开价。
原来根据收购及合并条例,收购方重提收购价,不能低于收购方在6个月内购入被收购方公司股票的价值。10月股灾前,华资大户所吸纳的置地股票,部分是超过10元的(每笔交易的内容全部储存于联交所电脑)。这就是说,假设以往的平均收购价是10元,现在重提的收购价,不得低于10元的水平——6个月后,则不受此限。
4月中旬,正是股灾发生后的6整月。这一时期,置地股从6.65元的最低点回升后,几乎胶在8元的水平线上徘徊,仍低于股灾前的水平,对收购方有利。
4月初,李嘉诚以广生行董事的身份出席该公司股东年会,他首次向舆论披露长实持有置地股份,是做长期投资,并无意出任置地董事参与管理。
“天机泄露”,华南虎吞并老狮子的现代寓言充斥市场,愈发甚嚣尘上。4月底,以超人为首的华资新财团草拟函件致置地,要求在6月6日的置地股东年会上,增加一项委任新世界主席郑裕彤、恒基兆业主席李兆基为董事的议案。华资新财团已捏有王牌——合持股权已直逼置地的控股公司怡和。
市场沸沸扬扬,置地股价如同被阳光直射的温度计,猛地一跳,急窜到8.9元。这是股灾之后,置地股日升幅最大的一天。
凯瑟克岂会束手就擒?他与包伟士急谋对策,布置反收购。4月28日,怡和策略与所控的文华东方发布联合声明,由文华东方按每股4.15元的价格,发行10%新股予怡策,使怡策所持文华东方股权,由略低于35%增至41%。
对华商众豪来说,不啻当头一棒。精明的李嘉诚亦意识到事态的严峻,怡策与文华东方股权的变化,虽与置地无直接关系,却是怡和抛出的反扑信号。其后,怡和将会随机抛出一系列的反收购措施。
月底月初的几天间,李嘉诚、郑裕彤、李兆基,以及香港中信集团的荣智健,数次晤面,商讨对策。为防置地效仿文华东方,必须在另一反收购举措未出笼前,向怡和摊牌。
这似乎在凯瑟克预料之中。素有耐心的李嘉诚不得不先出一招,再伺机还招。
5月4日傍晚,股市收市后。李嘉诚、郑裕彤、李兆基、荣智健等,赴怡和大厦与西门·凯瑟克、包伟士谈判。
虽是短兵相接,双方仍彬彬有礼。李嘉诚开门见山,说明本财团收购置地的诚意,提出以12元/股的价格,收购怡和所持的25.3%置地股权。
凯瑟克亦单刀直入,坦率且坚决地表明否定意见:“不成,必须每股17元,这是去年大股灾前你郑重其事开的价格。李先生素以信用为重,不可出尔反尔。置地只是市值下降,实际资产并未损半仙,如何就从17元跌到12元呢?”
李嘉诚平静地说道:
“凯瑟克先生,如果你未得健忘症的话,一定还记得,这17元并非双方敲定的成交价,都表示继续谈判重新议价。你我都在商场呆过这么多年,我想你一定不会陌生‘市价’是一切价格的依据的商场规则。现在置地的市价才八元多一点,我们以高出市价近4成的价格收购,怎么能说收购价下跌了呢?”
双方绵里藏针,话含揶揄之意。气氛氤氲着浓烈的火药味,素有“沙胆彤”之称的郑裕彤,以咄咄逼人的口气挑起新一轮较量:
“既然和谈不拢,那只好市场上见。我们四大集团将宣布以每股12元的价格全面收购。按证券交易惯例,收购方的出价高出市价两成以上,便可在市场生效,置地的公众股东会站在我们一边!”
包伟士以牙还牙,说:“我们将奉陪到底,只要你们不怕摊薄手中的股权的话。置地不是九龙仓,更不是港灯,置地就是置地!是怡和的手中置地!”
包伟士半含半露,无疑又把杀手锏抛出来。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以下结局:
1988年5月6日,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及置地三间公司宣布停牌。同日,怡策宣布以每股8.95元,购入长江实业、新世界发展、恒基兆业及香港中信所持的置地股份,合占置地发行总股份的8.2%,所涉资金18.34亿港元。
这样,怡和所持的置地股权,由略过25%增至33%多,控股权已相当牢固。怡和“更胜一筹”的是协议中有个附带条款,长江实业等华资财团在7年之内,除象征性股份外,不得再购入怡和系任何一间上市公司的股份。
喧闹数年之久的置地收购战,就以这种结果降下大幕。看好这场收购的证券界舆论界均大失所望。一些华文报刊在报道结局时称,这是“一场不成功的收购”。有些英文报刊则称这次战役是“华商滑铁卢”。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