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塑胶之花开遍香江满世界(3)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李嘉诚的报价,又一次使他们目瞪口呆,物美价廉,没有理由不畅销。大部分经销商,都非常爽快地按李嘉诚的报价签订供销合约。有的为了买断权益,主动提出预付50%订金。
每家经销商的销售网络皆不尽相同,李嘉诚尽可能避免重叠。很快塑胶花风行香港和东南亚。老一辈港人记忆犹新,几乎是在数周之间,香港大街小巷的花卉店,摆满了长江出品的塑胶花。寻常百姓家、大小公司的写字楼,甚至汽车驾驶室,都能看到塑胶花的倩影。
李嘉诚掀起了香港消费新潮,长江塑胶厂蜚声香港业界。
塑胶花从塑胶制品家族脱颖而出,一枝独秀。追风跟潮,是香港产业界的看家本领。很快,本港冒出数家塑胶花专业厂。正像人们不知李嘉诚如何获取塑胶花生产技术一样,李嘉诚也不清楚同业是如何掌握生产塑胶花“秘诀”的。
长江厂只是先行一步,等待它的,将是与同业的公平而无情的竞争。
甫饮“头啖汤”的李嘉诚,没有陶醉在初战告捷的喜悦中。大家都在抢占市场,而长江厂的现在规模,无法保证“长江号”处在同业的龙头地位。
李嘉诚到亲友中集资招股,筹集的资金用于租赁厂房,添置设备。他赴意大利考察塑胶花,同时对欧洲的企业结构和管理方式抱有浓厚的兴趣。他深知私家企业财力单薄,发展缓慢。他看好股份制企业,他决定分两步走。第一步,组建合伙性的有限公司;第二步,发展到相当规模时,申请上市,成为公众性的有限公司。
“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李嘉诚将此话牢牢铭记于心。
1957年年末,长江塑胶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公司总部由新莆岗搬到北角,李嘉诚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厂房分为两处,一处仍生产塑胶玩具;另一处生产塑胶花。李嘉诚把塑胶花作为重点产品。
李嘉诚的事业又上了一个台阶,但他并不由此而满足。
香港的对外贸易基本上为洋行垄断,而华人商行的优势,在中国内地与东南亚的华人社会。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对华实行禁运,香港华人商行的出口途径,基本限于东南亚。
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在欧美,欧洲、北美占世界消费量的一半以上。李嘉诚无时不渴望将产品打入欧美市场,他透过《塑胶》杂志,得知香港塑胶花正风靡欧美市场。
当时进入欧美市场,只有通过本港的洋行,他们在欧美设有分支机构,拥有稳固的客户,双方建有多年的信用。香港的塑胶花正是这样进入欧美市场的,李嘉诚也接受过不少本地洋行的订单。他不甚满意这种交易方式,一切都缺乏透明度——塑胶花具体销往何国何地?代理商是谁?到岸价、批发价、零售价是多少?销路如何?消费者有何反馈?
一家洋行提出包销长江公司的塑胶花。若是别的厂家,或许会认为这是福音,从此产品不愁销路。李嘉诚却谢绝了对方的“好意”,他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接受了对方的包销条件,就得被对方牵着鼻子走,价格、产量,得由对方说了算。
境外的批发商,也希望绕过香港洋行这个中间环节,直接与香港的厂家做生意,这对双方都大有好处。
李嘉诚一得悉这个消息,马上驱车去跟外商直接洽谈,给他们看样品,签订合同。绕过了中间环节,双方都得到价格上的实惠。李嘉诚手中捏着一把订单,还有订单从四面八方飞来。
李嘉诚不惜重金网罗全港最优秀的塑胶人才,不断地推出新样品。可是,因为资金有限,设备不足,严重地阻碍生产规模的扩大。李嘉诚担心陷于前几年的被动局面,不敢放手接受订单。
该如何突破“瓶颈”呢?李嘉诚陷于苦恼之中。银行许可的贷款额只能应付流动资金。地产、航运、贸易、工业,都在千方百计努力获得银行的支持,像长江这样的小公司,不敢奢望获得银行的大笔贷款。
在李嘉诚伤透脑筋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机遇来到他面前。有位欧洲的批发商,来北角的长江公司看样品,他对长江公司塑胶花赞不绝口:“比意大利产的还好。我在香港跑了几家,就数你们的款式齐全,质优美观!”
他要求参观长江公司的工厂,他对能在这样简陋的工厂生产出这么漂亮的塑胶花,甚感惊奇。这位批发商快人快语:
“我们早就看好香港的塑胶花,品质品种,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而价格不到欧洲产品的一半。我是打定主意订购香港的塑胶花,并且是大量订购。你们的现在规模,满足不了我的数量。李先生,我知道你的资金发生问题,我可以先行做生意,条件是你必须有实力雄厚的公司或个人担保。”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