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对己对人皆从容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我一生没有什么苦恼,因为我没有欲望、没有希望,所以没有失望、没有烦恼。
——许哲
人们普遍有一种攀附心理,就是总喜欢把自己的生活和别人的生活相比,以此作为获得快乐生活的参照。英国《经济学家》周刊的一篇文章中谈到,美国哈佛大学的学生们曾接受过一项调查,问他们是希望一年挣5万美元,而其他人的收入是他们的一半,还是一年挣10万美元,而其他人的收入是他们的两倍。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前者。他们宁愿挣得少一些,只要比其他人好就行。事实上,这是一种生活的惰性。即使我们通过努力达到或超过了其他人的参照标准,快乐也会十分短暂,因为我们会发现,又有另外的人群提供了更高的参照体系。我们只好又从新的起点起步,向新的目标进发……循环往复,至死方休。我们会感到快乐就像赛狗场上的那只诱惑狗儿们拼命奔跑的电动“兔子”,无论我们怎样疲于奔命,那只快乐的“兔子”永远都只能在前方。
“你这一生中有没有遇到烦恼的事情呢?”曾有记者问许哲 。
“我一生没有什么苦恼,因为我没有欲望、没有希望,所以没 有失望、没有烦恼。”许哲平和地回答。
有人问她:“你曾忧虑过健康和金钱吗?”
许哲笑道:“ 人们常问我,如果不存钱,到了死的时候谁给我买棺材?我说,我会走到一个小山前,就倒在一个洞里死去。他们笑了。我保持健康不是因为我想长寿,而是因为如果我病了,会给他人带来麻烦。”
以提倡“快乐经济学”著称于世的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曾对金钱与快乐问题做过深刻的阐述。他认为“不少人把钱作为一切行为的最终目标,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钱只是达到目的的诸多手段之一。最终目标应该是以人为本,追求每个人的快乐,使全社会的快乐极大化,而不仅仅是全社会财富的极大化。”许多人不快乐,是“因为已经把自己交托给钱,成了钱的奴隶。做奴隶是痛苦的。当今社会虽然变富了,可是许多人没有更快乐,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人生真谛,做了钱的奴隶而变得痛苦。”而 “人所追求的不仅是物质享受,经济学一开始就认为人的物质欲望是无穷的,资源是有限的,也就是把人放在一个永远满足不了的痛苦中。真正要解决一个社会的问题,是要解决每一个人怎么看待人生,怎么看待快乐的问题。”
年轻的知名指挥家彭家鹏对此大约深有体会。彭家鹏早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被认为是很有天赋的青年指挥家。可在获得硕士学位之后,他却出人意料地告别了音乐。为什么?因为音乐家“太穷、太苦”。他来到香港,成为一名地道的商人,一身名牌,出入商界名流之间,赚了很多钱。但他感到自己并不快乐。终于,他重新选择了音乐,报名参加第35届国际康德拉申指挥大师班,被破格录取,并荣获“康德拉申大师班奖”,后又申请到乌克兰国际指挥大师班学习,并以第一名毕业。人生有时像一条环行道。彭家鹏重新拿起指挥棒,成为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艺术总监,告别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又回归到简单朴素的生活中来。这时,他才最终找到满足与快乐。
一位朋友曾向我诉说她的苦恼。她对金钱和物质享受并无强烈的欲望,所以平淡清贫的生活并没有使她烦恼。可是她并不快乐。为什么呢?原来是周围的人让她不快乐。她非常在乎别人对她的看法和评价,她尽心尽力地操持家务,是为了让丈夫满意;她小心翼翼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希望能够获得老板的赞赏同事们的褒扬。甚至她每天的衣着打扮都让她浪费掉早上的许多时间,因为她怕穿的不得体,会使同事们私下嘲笑自己……“没办法!谁让我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呢?”她幽幽地说,“我关注别人对我的每一个眼神和表情,生怕我会使他们不愉快,生怕他们会对我不满意。他们让我每天都紧张着,很累的,我怎么能快乐起来呀!”
显然,我的朋友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她把自己的完美愿望延伸到了周围的人群,让别人对她的评价成为完美与否的最终参照与界定。但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评价体系不尽相同,整齐划一的完美愿望注定只能是泡影,所以烦恼丛生,快乐当然无从说起。
许哲是怎样做的呢?有人问许哲,如果走在街上,有人骂你,你是否生气?许哲回答:“我不生气,因为人总是要说话的,我就当他在讲与我无关的话,那为什么要生气?如果生气,你三天都会不开心,这是对自己的一种伤害;如果你对别人讲你的气恼,别人也会不开心,也就伤害了别人。”的确,世事无完美。放弃完美,我行我素,才是对人对己的从容心。
我的另一个朋友的烦恼又是别有一番滋味。他是个脾气很大的人,为什么呢?他总是希望别人的思想和行为能够符合自己的想法,稍有违逆即会惹他不快。他经常跟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发脾气,总是搞得自己和别人都不痛快,也失去了一些很要好的朋友,所以很不快乐。
“有什么办法呢?”这个朋友说,“我也是为他们好呀。我认为对的事情,他们偏偏不去做,总是自以为是,你说我能不着急吗?我发脾气真的是为他们好啊!”
我的这个朋友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别人时,却既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他对自己没有从容心,对别人也无从容心。许哲讲:“我不会主动去教导别人,那样人家会生气,也不会听你的。但如果人家来问我,我会把我认为对的告诉他。”的确,人各有志,思想也是千差万别。如果试图使周围的人遵循自己的思想轨迹,自然是徒劳的,何必自寻烦恼呢?
一个生动的故事大约会是治愈这个朋友烦恼心的一剂药方: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根。第一天,男孩钉了37根钉子。后面的几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也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的多。终于有一天,他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在这天拔掉一根钉子。”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最后,钉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上,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子洞——这些洞永远也不可能恢复了。就像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你就在他心里留下了一个伤口,像这个钉子洞一样。插一把刀子在一个人的身体里,再拔出来,伤口即使愈合了也会留下伤痕。无论你怎么道歉,伤痕总是在那儿。要知道,身体上的伤痕和心灵上的伤痕一样,都难以恢复。”
当有人问起许哲健康长寿的秘诀时,许哲回答:“平静的思想与爱心。你要爱所有的生物,无论好坏。如果他们淘气,就更需要爱。人们因为不快乐而去做坏事伤害别人。我理解的人性是,快乐的人是不会以伤害别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