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近视症 我们不能只看眼前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伴随着近年来人们在求职观念上发生的变化,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错误观念,尤其是在对好工作的判定方面,这些错误观念传播的范围之广,对人们的影响之深,往往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它渐已形成一股风气,混淆了求职者们的视听。有研究显示,许多求职者的尴尬境遇都是由这样一些心态上的误区造成的。在找工作的时候,很多人看到的都是眼前的利益,而缺乏长远的打算。这无疑是一种致命“近视症”。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哪些因素使我们无法看得更远。
自我期望过高
求职应该自信这是无可挑剔的,但这样的自信也应来源于就业环境与自我能力的紧密结合。许多求职者都自恃甚高,在找工作时往往为自己定出一系列“目标”。比如,许多求职者是非跨国公司不去,年薪低于10万的公司不去,福利待遇不健全的公司不去……其实,这样的求职目标很难与实际相符,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只是求职者自我心目中美好的幻想。
薪水与职位的攀比
人们普遍存在着很强的从众心理,这种心理的由来是走别人已经开辟的道路,借鉴前人的经验,可以使自己少犯错误,少走弯路。然而在找工作这件事情上,它却演化成了追逐攀比。
许多求职者都有这样的心态:看到身边的朋友、同学找到了一份薪水很高的工作便会如坐针毡,他们把这当成一种压力,不得不促使自己也去找至少不在此人之下的工作,否则他们会觉得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对家人也无法交代。或者还有这样的情况,自己以前的同学如今在某个大公司谋得了一席之地,而此人在读书时成绩却远不如自己,这当然会让求职者觉得心里难以平衡,痛苦的感觉无法释怀,以致总带着一种攀比和叫劲的心态去找工作。
追求热门职业
在求职者心中还普遍存在“追热”的观念。头几年由于新经济代表之一的网络业迅猛发展,加上它迷人的光环、优厚的待遇,许多大学生、研究生乃至博士都冲着网络公司、商务网站去求职应聘,甚至有不少人放弃了原本较好的工作单位及职位而“自投罗网”。然而,随着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代表新经济资本市场的纳斯达克股指一落千丈,中国新兴的网络业遭受重创,能赚钱的很少,而亏损的占了多数,于是纷纷裁员,其员工也纷纷跳槽。网络这一“热门”职业又变得门庭冷落。
与这一职业现象相反的是,教师这一职业一向是“冷门”,中学生高考大多不愿填报师范类院校,师范院校毕业生千方百计想改行。而近些年,教师职业逐渐成为“热门”职业,报考师范院校的学生便开始人满为患。
“如果你去小公司,那会很没面子”
这又是一种求职观念上的误区。不过时下,抱定这种思维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但中国人还是更倾向于“大树底下好乘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等等信条,总觉得在一个小地方会委屈自己。正如人们找工作多倾向于大城市一样,他们更多考虑的,也往往是一些大公司。一些规模尚小、尤其是新兴的公司,往往难以引人注目。例如在一次对某大学毕业生的调查中,当被问到像蒙牛(当时成立伊始)这样的新兴企业在同学们心中有没有吸引力时,同学们普遍用摇头来回答。
但是像蒙牛这样的企业难道真的很缺乏吸引力吗?其实不然。因为企业发展很快,非常缺人,蒙牛有不少年轻人才二十出头就当上了分厂的厂长。而且,蒙牛公司中高层管理者的年薪也不低。因此对大学生而言,在这样的企业一般来说会有更多更好的机会锻炼自己,也不乏较多的升迁机会。相信这一道理正越来越被年轻人所广泛接受并认同。
但不免有人还是会这样想,去这样的企业,真的很难抉择:“也许,你在三年、五年内干出来了,有一天你出人头地了,找回了这份面子。但如果不是呢?如果出了差错呢?自己的颜面何在?”归根到底,还是一个风险与收益如何权衡的问题。其实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难怪会有人把找工作看成是一场赌博了。
这些心态误区在求职者心里是普遍存在的。在这些错误思想的作用下,人们的求职行为往往会发生扭曲。总之,它们会妨碍你对好工作的鉴别,为你提供好工作的错误信息,并使你偏离找寻好工作的正确方向。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