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集中所有资源 才能建立竞争优势(3)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1964年10月,松下分析方方面面的情况,决定停止大型电子计算机的开发生产。这以前,松下电器公司的通信部已经为此项工作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已经试制成功了该项产品。但是,大型计算机的市场前景却不容乐观,需求量极少。鉴于这种情况,松下决定及时放弃这个项目。决定一经发布,顿时舆论哗然,来自内部、外部的不同意见此起彼伏。大家的一致意见是:花费5年时间、耗资10多亿元的项目就如此放弃,得不偿失;要放弃,日本国内7家生产厂家中的另外6家也可以放弃,又何必是松下首先放弃呢?来自外部的舆论则更有许多猜测,认为松下公司要么是技术跟不上,要么是财政赤字才放弃这个项目的。就连一些久经沙场的高级职员,对松下的拟议也持怀疑态度。当时,松下的困扰和烦恼是相当严峻的,但他顶住各种意见和舆论,毅然停止这个没有前途的项目,把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其他方面。后来的事实证明,松下的这个决策是正确的。
为什么松下公司已花掉5年时间,投入了十几亿资金进行开发,眼看就要收获了,偏偏要放弃不干呢?
原来松下发现,电脑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炽化,仅在日本就有富士通、日立等公司在做最后的冲刺,如果此时松下再加入,也许会生存下来,但也有可能导致全军覆没,这就是等于拿整个公司下赌注。所以,面对这样的市场形势,他毅然做出退出大型计算机市场的决策。
无独有偶,李嘉诚也曾有过相似的经历。
2001年8月的一天,和记黄埔的德国3G的投标数字高达50亿美元。这笔令人目眩的巨额资金是包括和记黄埔在内的六家国际财团,用来竞投德国第三代移动电话(3G)六份营业执照的。但是,正在项目组员工打算大拼一场时,董事长李嘉诚却给总经理霍建宁一个指示——放弃!李嘉诚认为,胜算太少时应该等待机会再行动。
接到指示后,霍建宁退出德国第三代移动电话( 的投标,并且将和记黄埔在德国电信执照中所持有的股份卖给了两个合作伙伴:荷兰KPNNV公司以及日本NTTDoCoMo公司。
仅在一年半前,和记黄埔还花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在3G业务方面。其麾下有许多市值很高的第二代移动电话(2G)运营商,如美国的声流公司(Voicestream),英国的Orange公司。这些公司都有可能成为3G业务的主要掌控者,而且李嘉诚与霍建宁也已拟订出各种计划,准备在法国、比利时、瑞典和瑞士的3G营业执照的拍卖中一拼高下。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候,和记黄埔从德国突然退出,预示着这些计划可能将被撤销,至少将会缩小规模。
李嘉诚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策?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一切都是因为利益。
德国电信的股价在过去9个月中猛然下挫了60%;法国电信下跌了40%;英国电信也下降了45%。所有这些厂家、公司,都是在3G业务上投入了巨额资金的企业。而和记黄埔的股价却只下跌20%,这是因为李嘉诚不但没有像他们那样买入股份,还售出了他持有的电信股。
李嘉诚从不做不能为他带来利润的业务,当他察觉到电信市场的股价已达到顶峰时,就立即出售了在欧洲和美国的大部分资产。2001年6月,和记黄埔将其在美国无线业务运营商声流公司中23%的股权卖给德国电信,获得净利润90亿美元。1999年底,和记黄埔售出在英国无线业务运营公司Orange中49%的股权,获得净利润220亿美元。
后来,霍建宁透露:“我们从未说过要创建一个泛欧的3G网络,就我们来看,这块市场风险太大。” 李嘉诚是绝不会为了获得每个国家每一个3G营业执照而无限制地竞标。他说:“在德国的执照成本过于高昂,超过了我们的预算,我们别无选择,只有退出。”当风险与利润成了反比时,他就会退出。
虽然李嘉诚选择了暂时退让,但实际上李嘉诚依然觉得全球电信业务有利可图,只不过时机未到。他时刻都在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他坚信,无线数据传播将成为推动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之一。而且当时,李嘉诚掌握的现金数量有280亿美元之巨,他随时在等候最佳时机,将这笔资金再次投入欧洲的3G市场。
到了2001年12月中旬,李嘉诚认为时机来了,这个时候进取,肯定能得利。于是和记黄埔投资大约90亿美元,在英国和意大利修建一个新的3G网络。一直到2005年,3G通讯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从这两个事例,我们不难看出,优秀的领导者在选择放弃还是进取时,都是以利益为准绳。领导者能在机遇来时一跃而起,固然难能可贵,但若能在机遇模棱两可时,正确地做出暂时放弃的决定,则更显英明。而决策对错的惟一衡量标准,只有利益。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