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二章 敢于冒险 机遇抓捕财富(14)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机会是不会光临守株待兔的人的,只有进取的人才能抓到机会。人一生中能获得特殊机会的可能性还不到百万分之一;然而,机会却常常出现在你面前,你可以把握住机会,将它变为有利的条件。而你所需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行动起来。
“人生像一个舞台!一旦自己能扮演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应该认真把握。我这个人只要看到是一个机遇,都想尽量去抓住它。”这正是许荣茂的一句肺腑之言。
来自福建世茂集团的董事长许荣茂是一个低调的商人。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他在北京开发紫竹花园等项目时,北京的媒体难见他的行踪;2000年移师上海后从开发闻名海内外的“滨江豪宅”到在全国形成“滨江豪宅”开发模式,除了听到或看见世茂集团的“滨江豪宅”系列旺销海内外的消息外,除了世茂集团又在哪哪拿到新地块开发新城之外,你还是很少听到许荣茂的声音,更难得见到他本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低调做人的总裁,在把握机遇面前却有着超越常人的高姿态。在他十余年的创业中,正是三次机遇和转折才造就了世茂的今天。
分析许荣茂创业过程中的三次机遇与转折,其中显示的玄机就如其儿子许世坛所说:他总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看到机会。
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证券业发展迅猛,而且门槛很低,花很少的钱就可以轻易进入金融领域,那时候一夜之间因投机暴富的新闻常常见诸香港各大媒体。许荣茂敏锐地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遇,当上了一家证券经纪人,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福建搞房地产开发并不需要有很多的钱,几千万就可以搞很大的项目。那时候地价、房价低得不可想象,1亩地只要10万。“但是1992、1993年开始,1亩地从10万变成近100万,地价开始近10倍地涨。”许世坛说。这时候许荣茂抓住了内地房地产快速发展时期成本低的难得机遇。
然而,他并没有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当内地房地产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时,许荣茂携妻带子到澳洲去开发房地产,而这为世茂后来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有消费需求支撑的房地产市场处在最低点的时候进入是许荣茂的不二法则。北京和上海的成功也印证了这一投资理念的正确性:
1994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出台,中国房地产业出现大起之后的大落。在当时很多做房地产投资的人破产、许多人对房地产业避之唯恐不及时,许荣茂却从福建移师北上,大举进入当时还十分低落的北京房地产业。
“当时的北京,房地产市场属于最低点,而北京因为首都的缘故,聚集了境内外具有高档楼盘消费能力的人却没有相对应的产品。”亚运花园、华澳中心、紫竹花园、御景园等一幢幢高档外销公寓从1995年开始的热销证明许荣茂的判断。“当时我们在北京的5个项目、3000多套房全部卖完了,销售额达几十个亿。”
在北京如日中天的时候,许荣茂又把目光投向上海这座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这时是1999年底。当时这一决定遭到了包括儿子许世坛在内的世茂高层许多人的反对:
许世坛不理解父亲的决定:“在北京从1995到1998年,我们每年销售都是名列前茅,我们在北京市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为什么要到上海去?”许世坛的担心是有依据的:1999年到2000年的上海房地产受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正处于低潮,陆家嘴有一半办公楼卖不出去。
许荣茂力排众议:中国要加入WTO,上海是中国和亚洲的经济中心,它不只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那个阶段上海房地产跌得这么厉害主要是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是暂时的。当时上海的高档住宅不到2%,陆家嘴好几百万平方米的高档写字楼没有相应的高档住宅与之匹配,而上海市政府已经在采取相应措施拉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如收缩土地供应、购房免税政策、户口政策等。
他认为:“一个政策要出台一二年后才能反应出来,世茂集团必须抓住这个机遇。”世茂在上海的的成功再次证明许荣茂的独特眼光,再次证明许荣茂“总是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看到机会”。
机会的来临,可以出自偶然,但当事人必须及时捕捉并利用机会,才能为事物增加价值,为自己带来利益,100富豪们敏锐的“嗅觉”使他们把准了机会,他们的幸运,是来自偶然的必然。
*行动指南,财富之路
1.徐明认为,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关键看你是否做好了准备。
2.仰融在谈到风险时指出:风险和机会是紧连在一起的,冒险是机遇的代价,如果你只求安定,不愿承担风险,那你同时也就失去了成功的可能。
3.黄光裕体会到,假若前人缺乏冒险精神,就没有了电灯、雷达、飞机、人造卫星,也没有青霉素和汽车……成千上万的成果将不可能存在。
4.当荣智健创业时,对于可能遭遇到的风险早已了如指掌,他投下的每一分钱……毫无疑问,就是因为它的冒险性,才能激发出创新、勤奋和高度的企望。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