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别让贪婪葬送了你的前程(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贪婪是一种顽疾,人们极易成为它的奴隶,变得越来越贪婪。人的欲念无止境,当得到不少时,仍指望得到更多。一个贪求厚利、永不知足的人,等于是在愚弄自己。贪婪是一切罪恶之源。贪婪能令人忘却一切,甚至自己的人格。贪婪令人丧失理智,做出愚昧不堪的行为。
工作中的贪婪使我们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和职责,一旦“东窗事发”,我们损失的不仅是既得的利益,还包括我们的声誉和前程。
因此,我们真正应当采取的态度是:远离贪婪,适可而止,知足者常乐。
1贪婪的源头
贪婪源于我们人性中邪恶的一面,它由外界的物质条件触发而生。
一个贪婪的员工会为了争权夺利而不顾大局,老板的权威、同事的友谊、良好的团队氛围……都会因为他们的私利而受到损害。
贪婪心理的形成源于错误的价值观念:贪婪的员工会认为社会是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为自己拥有。这种人存在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想,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他们会得陇望蜀,有了票子,想房子,有了房子,想位子,从不会满足。
贪婪心理的膨胀在于他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屡屡得逞。有贪婪之心的员工,初次伸出黑手时,多有惧怕心理,一怕引起公愤,二怕被捉。一旦得手,便喜上心头,屡屡尝到甜头后,胆子就越来越大。每一次侥幸过关对他都是一种条件刺激,会不断强化着贪婪心理。
攀比心理也是触发员工贪婪的源头:有些人原本也是清白之人,但是看到原来与自己境况差不多的同事、同学、战友、邻居、朋友、亲戚、下属、小辈,甚至原来那些比自己条件差得远的人都发了财,心理就不平衡了,觉得自己活得太冤枉,由此也学着伸出了贪婪的双手。
还有一些人原来家境贫寒,或者生活中有一段坎坷的经历,便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索取不义之财,以补偿以往的损失。
贪婪是由后天环境的触发而生,许多人在后天社会环境中受病态文化的影响,形成自私、攫取、不满足的价值观,从而产生贪婪的行为表现。
过分的野心通常会使人丧失品格,背弃正义。我们有许多员工经常就是这种野心的牺牲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由狂妄自大的抱负所导致的悲剧——人们在一种不切实际的抱负的刺激之下,固有的敏感性变得麻木迟钝,他们野心勃勃地想要一夜暴富或成为显赫人物,因此他们不惜丧失自我的尊严、不惜不择手段。
那种时时想要超越别人的野心很可能会变成一种危险的因素,并使个人固有的优秀品质和个性受到巨大的损失。如果任其发展,将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害。当一个人成为无限膨胀的野心的牺牲品时,他就难辨是非,难以保持正常的理智。利欲熏心会蒙蔽他的双目,使得他不择手段地为所欲为。拿破仑和亚历山大大帝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肆无忌惮的野心最终使得他们走向了毁灭。
其实,不妨反省自问一下:我们一定要有许多钱吗?对很多身居高位的人来说,暴富的渴望经常给他们带来比战争和瘟疫更严重的伤害。
在现实生活中,贪婪所造成的危害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芝加哥贸易委员会的一个成员说,现在的美国人每年要向那些许诺他们迅速致富的骗子支付数百万美元。他们用花言巧语撒下诱饵,骗取人们的钱财。数以千计的人今天生活在贫困和痛苦中,后悔不已羞愧难当。他们本可以堂堂正正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实现自己的抱负,却落入了那些老谋深算的骗子的圈套。骗子的花言巧语竟然使他们深信,只要付出一点,他们就会暴富。
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甚至还没有开始真正的事业就落入了陷阱。其实,他们只要用真正才智的十分之一就能生活得美满。然而,他们却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才智都浪费了。
贪婪对团队和社会所造成的伤害,实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引以为戒!
2控制自己的贪欲
身为员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自我,认识到我们自身的能力和我们所应得到的报酬。这种报酬既包括物质利益的成分,也包括我们的职权范围。
此外,还必须明白:我们要控制自己的贪欲,还有一个重要而现实的原因——如果我们想获得的太多,到头来却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请看下面的故事:
从前,一个小男孩在桌子上发现了一罐坚果。“我要吃一些坚果,”他想,“如果妈妈在这里,相信她一定会给我一些吃。我拿一大把。”于是他把手伸进罐中,大大地抓了一把。
但是当他向外拿时,却发现罐口太小了。他的手被夹得很紧,但是他却一个坚果也不想丢掉。
他试了又试,还是无法拿出来。最后他急得哭了起来。
这时,妈妈走进房中,问道:“发生了什么事?”
“我无法把手中的坚果拿出来。”男孩呜咽着说。
“好了,不要太贪心。”妈妈说,“如果只拿一两个,你就不会遇到麻烦了。”
“那太容易了。”男孩说着拿了坚果离开桌子,“我本来自己应该能想到这一点。”
简单的故事,朴素的道理,我们却常常视而不见。
对于那些刚刚走向职场的人来说,明白这些道理尤其重要。如果在涉世之初,就想紧紧抓住身边每一种东西,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热情固然可贵,但倘若过分膨胀,就会冲昏自己的头脑,以致无法控制,最终会彻底毁掉自己的大好前程。
如果总是在头脑里盘算着什么,试图处处算计别人,就会在潜意识里封闭自己的心灵;如果能从容不迫,形成正确的生活理念,并把它作为生活的指导原则,就一定会硕果累累。
对于我们所受到的教育,其最高目标就是塑造人的高尚情操,培养完善的人格。因此,那些刚刚走向职场的年轻人不但要精明强干,洞察敏锐,还要拥有宽广的胸怀,心平气和,充满爱心,学会忍耐。
每一个员工都应该把这些作为生活的最高准则。我们必须认识到,别人并不是为了我们而存在的;同时也应该知道,处世的最高准则在于互惠互利。如果我们不能懂得这些,就不能在工作中找到轻松与愉悦、和谐与力量,那么这种职业观就是失败的,不会有什么真正有益的效果。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