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序 言(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这六个人成为新俄罗斯的缔造者,新制度的宣传者和建筑师。1990年末,他们体会到巨大政治力量、可观的财富或两者加在一起所带来的影响力。尽管他们的方法和手段不尽相同,但成功的思路确有惊人的相似:六巨头时而积聚财富,时而又失去财富,他们牟取了俄国工业皇冠上的颗颗明珠,组建私人军队,左右竞选结果,最终控制了包括金融命脉、莫斯科在内的整个国家;他们收购了俄罗斯最大的媒体,特别是电视台,他们不仅拥有许多工厂,而且攫取国有资产,包括插手预算,干预国家法制执行机关的工作,影响克里姆林宫领导者。
在大胆推动新俄罗斯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初期,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的大亨们,偶尔也显露出残暴的一面。
1985年3月10日,是这六个人成长新时代的开始。在位仅13个月的前苏联总书记康斯坦丁?契尔年科因病去世,克里姆林宫的医师叶甫根尼?查佐夫打电话给当时最年轻的政治局委员戈尔巴乔夫。随后政治局委员们乘坐黑色豪华轿车涌入克里姆林宫,他们仅开了几个小时的会议,就把戈尔巴乔夫扶上了权力的顶峰,从而拉开了苏联解体的序幕。戈尔巴乔夫所进行的革命性的改革影响了本书的六位主人公。然而,变革开始的时候他们还是远离权力中心的无名的数学家、大学教师、官僚和学生。当然,戈尔巴乔夫在成为苏维埃总书记之初,不可能立刻指派他们成为这场变革的带路人。
在莫斯科一幢年久失修、混凝土预制板结构的公寓二楼厨房内,四肢瘦长、年轻的建筑队经理正在怒气冲冲地抱怨自己生活在所谓的“发达社会主义”里,他就是亚历山大?斯摩棱斯基,一个倔强的能驾驶自动装卸卡车的30岁硬汉,他成长在没有父亲的单亲家庭里,从内心深处就对自己的境遇愤恨不满。
在俄罗斯门捷列夫化工学院,这个以培养化学工程师著称的学府里,21岁的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还有一年就要大学毕业,他内在的魄力和雄心隐藏在外在的、孩子气的声音里。霍多尔科夫斯基已经对经济发生了兴趣,他为共青团收集团费,还在校园里开了个学生咖啡厅。
在苏联应用科学中心——科学院管理问题研究所,数学家和理论学家在那里研究控制弹道导弹和原子能反应堆。39岁的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是数字决策理论的专家,并拥有自己的实验室,他梦想着有一天能问鼎诺贝尔奖。
在通往国际机场的高速公路上,一个瘦弱、灰心丧气的年轻人开着他那辆来往奔走的、不合法的出租车,他是33岁、愤世嫉俗的弗拉基米尔?古辛斯基,他曾在剧院接受导演培训,并梦想在那开展自己的事业,但在莫斯科这个大舞台上一败涂地。
在莫斯科市政府,尤里?卢日科夫坐在一群中年官僚和工业部门经理之间。他在那些数以千计、不经立法机关审查就批准的官员之中并不突出。卢日科夫已经48岁了,他说话带着管理者和当权派的口气,经常坐着黑色伏尔加公务车四处视察。
在死气沉沉的列宁格勒电子工程学院,身材瘦高、红头发、30岁的阿纳托利?丘拜斯已经显露出具有顽强和权威的气质。他在军事学院任教,他父亲是忠诚的共产党员,可丘拜斯却在社会主义体制下背离了父亲的信仰。
在戈尔巴乔夫羽翼渐丰的时代,即便这六个人共聚一室,彼此之间也很难展开交流。他们来自苏联社会各个阶层,从特权阶层到科学界,从江湖骗子到工业部门的管理阶层。他们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应变能力。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掌握了利用旧制度的方法,同时又以惊人的速度摆脱了旧体制的束缚,跨越到新世界。
六大寡头中的斯摩棱斯基、别列佐夫斯基、霍多尔科夫斯基、古辛斯基仅用了15年就成为富有的大亨,他们联手在叶利钦时代非正式地执政,并在政治力量的荫蔽下形成一个金融集团。另外两个寡头卢日科夫和丘拜斯成了政治强人。卢日科夫两次当选为莫斯科市市长。首都莫斯科汇聚了整个俄罗斯的资本,卢日科夫在那建立了自己的小王国。丘拜斯自1990年就一直活跃在经济改革领域,他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数额最大的国有资产私有化的设计师,与其他五人不同,他还是那些疯狂攫取这块土地的资本家及其追随者的教父。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