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五章 绩效评估(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让行为系统化、网络化    员工们的行为并非毫无关联、无章可循。个性、意识形态、教育背景、性格等都会影响其行为模式。但是,这些特质并非以相同比例反映在行为上,它们的重要性还受到环境的影响。我们之所以这样或那样行动,并不是完全取决于个人心理因素,也可能是多种刺激的作用。想像一下,在某个突然时刻,一位重要人物(比如董事长或你岳母)出现在你面前,你会如何反应?肯定有你特殊的反应方式。一位在股市呼风唤雨的投资家走进一所教堂时,他必定懂得放低音量(只有那些手机股票族,才会在火车车厢或候机室里高谈阔论,惟恐错过任何一个赚钱机会)。  除了因果关系的影响外,人类的行为还会受到信息回馈系统的影响:个体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对另一个个体行为的反应。因果关系是一种交互关系,两个人的亲密程度在这里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网络化的互动模式,反映了个人行为模式的重要方面。  个人特质如何表现在外在行为上,也和环境息息相关。比如企业环境包括工作种类、法规、工作时间、办公条件、合作关系、同事等等,当然还有“你”。在上下级的行为模式中,特别容易产生交互式的心理影响。人们在观察他人行为的同时,也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我们根本无法分析别人,因为在我们观察他的同时,他就会因我们的观察而改变。从这种心理学观点分析,员工要怎样做才对公司有好处?这只能让员工自己来发现。同时,我们也无须考虑太多具体的方式。无论主管或下属,只要担任评判者,就应该扪心自问:    我做了什么,才导致他如此反应?    当喜欢的份额占到多大时,人们才开始说“我喜欢这个事物”?我们很难,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区分原因和效果。但毫无疑问,这两者都存在。当然,你也可以不承认其中之一,但这毫无意义,改变不了事实的真相。如果你认为某个人有问题,其实你是想置身事外,逃避责任,把自己界定在观察者的位置上。你若想解决问题,就必须置身事内—不是答案的一部分,就是问题的一部分。这种互动关系就像掰手腕:你越用力,对手也就越用力,两者的关系就越紧密。  只有在你改变自身行为时,情况才会有所改变。例如,减轻员工的压力,采取柔性管理措施。如果员工不想扰乱这个系统,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想通过强硬手段改变他人,是行不通的。实践证明,想改变哪里,就先从那里改变自己。以我多年的经验来看,很少有经理人愿意这样诚恳地检视自己:“很多员工离开我之后,在其他公司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我到底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在我的领导下他们没有取得成功?”    观察者和被观察者    还有一种主流观点:如果人们尽力去做,并且保持纯净的心态,他就能尽可能做到完全客观。其实,就像物理学家很难在完全不影响客体的情况下,进行客观观察一样,领导阶层也很难在不影响员工绩效的情况下,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估。这不仅会造成判断结果不精确,甚至还可能会扭曲事实。因为当主管对员工进行观察时,他会刻意改变自己的行为。于是,你就无法看到事实的真相,只能看见虚假的表象。更重要的是,我们可能会自创观察结果,这样一来,我们就不纯粹是观察者了,而是参与到了观察过程中。因此,我们绝对不可能单纯扮演“观察者”的角色,一个精明的经理人不应该有这种糊涂的想法。  因此,上文关于对X先生评价的那个式子应该补充如下:    X的特质  +环境(包括观察者Y的影响)  X的行为  +Y的感知  +Y的评价  对X的评价    总而言之,评价者的影响与观点是构成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我们一心想了解别人的真面目,结果看到的却是自己。不是这个世界创造出了我们的经验,而是我们的经验创造了这个世界。所以,我们很难以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来评价他人的行为模式。一直以来,我们捍卫自己的过去,使我们的价值取向合理化,以及修补我们的内心世界—为的是做到公正、客观、无偏见,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一方面,我们采用高度复杂的评估系统,以及一大堆抽象而不切实际的管理术语;另一方面,我们却积极讨论如何激发员工潜能、增加发展机会,就像上演一场肥皂剧。现阶段的绩效评估能代表未来的发展潜力吗?员工的潜力真的可以被评估出来吗?如果你尚未给员工表现的机会,你如何判断他的能力?主观的观察,主观的评价,还有不断受外界影响的行为模式,你如何预测员工的未来?难道仅仅以观察和评估来预测吗?这实在是太荒谬了!    长期考验    那么在评估中到底有什么值得借鉴的东西呢?评估之后,人们会得到一个公开的评估结果,员工们会知道自己处于什么位置。但就我所知,经理们往往都匆忙、草率地填写表格,回馈意见也经常一拖再拖,员工们在个把月后才能得到反馈,而且对此现象见怪不怪,因为他们有时也会弄丢去年的表格。  那么,这些时间损失又值多少钱呢?我越来越怀疑,我们是否真能通过这些评估仪式,让员工达到我们的要求:自信、自我负责和成熟?当我看到那些积极自主、准备适应和承受工作岗位的压力的人们时;当我注意到各个阶层上疲惫、毫无斗志、哈欠连天的人们时,我知道,这绝不是永不停息的评估“机器”的最终目的。其实,企业也没有兴趣用这种近似耻辱的办法,把这些成年人长期放在“被告席”上。或许他们原来就是这么想的,也或许他们根本就不需要评估,只需要控制。  评估并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让下属去揣摩上意,朝着上级想要的方向寻找答案。如果下属只冲着评估本身而不是结果的话,那么这个结果就不能反映实际情况,而是“你观察到我在做什么”。因此,这个体系的实质是:“别人说你对,那你就是对的,你自己的评判不算什么。没有人会注意你本身的需求、价值和兴趣。你被置于长期考验的‘战场’上,必须随时取悦他人、博取他人欢欣。”最后,企业就制造出一群巧言令色、奴颜婢膝的胆小鬼:如果领导要教育我,我必须先自我教育一番。同时,我们也在制造牺牲品—评估的方向变了,他们就是牺牲品。难道,这就是我们需要的自信、杰出、创新、能推动企业发展的人才吗?这里,我引用奥布里·丹尼尔斯(AubreyC.Daniels)的部分观点:我们所认为的、每年一度的“能给人们带来最好东西”的绩效评估体系,其实只是一个让人“受虐的、魔鬼似的仪式”,这个过程是在“完全浪费时间”。  如果我一直活在别人的评价当中,那么,我所做的并非“愿意”而是“应该”的事,我会觉得周围的评估体系给我一种压力,让我“必须”这样或那样做。但是,如果想要一种自由的生活,不受“应该”和“必须”的压制,那么,就必须先自己做主,真正释放个体特性。因此,个体性质只对一句话负责:“我愿意!”    前后不一    有些支持年度评估的人会辩解:“通过年度绩效评估,我们至少可以每年让大家交流一次!”真的能大家一起交流吗?下属应该学会“沉默是金”吧!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一年一次就够了吗?众所周知,速度就是一切,时间就是市场,反应迟钝就会被淘汰。而绩效评估制度却是在延缓时间,它的潜台词就是:你有时间,我有时间,所以事情可以缓一缓再处理。此外,每年一次绩效评估时的面谈,也变成了例行公事。没有人会吐露心声,而是早已准备好了发言稿,以便迎合上级口味。约翰内斯·格罗斯(JohannesGross)就说过:“谁为发言作了准备,谁就妨碍了发言。”  类似的还有小组绩效讨论会:邀请所有的评估人,对问题进行清算、分类,并在一些问题后打勾,然后强迫所有人发言。  “强迫”能产生什么样的正面效应呢?它只能制造出机械式的反抗,没有其他意义。如果没有强迫,绩效评估大会是开不起来的。当我们在工作中彼此合作、互相支持时,我们就能够通过批评、讨论,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但是,如果组织中没有互助的机会,或者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相互批评、进步的重要性,我们才会借助绩效评估体系。否则,人和人之间的合作只要开诚布公地交流就可以了,何必借助机械式的评估体系呢?其实,绩效评估制度就是“肯定自己”或“否定自己”。而且,我们可以在平时的业务中做出绩效评估,那么还需要填写特定的表格、清单吗?所以,    绩效评估—我们根本就不需要。    就像爱人在做完爱以后会问:“我棒吗?”这种问题也需要问吗?难道在整个过程中,你没有眼睛、耳朵和感觉吗?有互动自然就会有回馈,除非你心不在焉,感受不到对方的反应。同样,如果企业真心想留住某个员工,那么就必须尊重他,和他保持良性的互动循环,而不是用绩效评估制度去评价他。    认知取代评价    长期的权力直属关系、僵化的组织机构和迟缓的市场反应能力已成过眼云烟,绩效评估这种管理工具自然也成了遗物。未来的劳动力市场,在企业内外有明显的界限。在这种社会经济条件下,如果继续采用旧的评估体系,你会发现它的成本过高。而且,在未来开放的体系与密切的网络条件下,每个人都能直接得到工作绩效的信息回馈,所以我们不再需要这个体系。况且,良好的工作绩效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就可能错过下一个订单,这也是他们唯一的选择。而这些,是绩效评估体系无法完成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放弃一切评估工具呢?很多已被制度化的好好先生可能无法认同我的观点。我想,只有等到旧的制度完全崩溃那天,他们才会回心转意。不过,你们也不必矫枉过正,我并没有完全否认回馈的重要性。管理阶层应该认真面对下属的表现,无论优劣,都要配合具体的业务情况、工作条件和时效,及时地做出评估,而不是等到业务结束很久之后(例如年底),才以形式化的数字作为评估结果。  如果你真的想在实际工作中采用这些工具,就必须考虑清楚:所有的管理工具都要吗?答案很简单,你应该从中挑选最合适的。我建议,评估工具应该尽量简单、弹性,不要形式化,也不需要复杂的表格和分数。因为这些看起来很客观,但却阻碍了个体之间重要的关系:彼此认知!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