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办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我非常乐意。我永远不会忘记生我养我的家乡广安和父老兄弟。
我的确看不惯、也看不起到处伸手要钱的人。
1992年夏天,我回家乡广安县去探亲,事前根本没有想到,我那次回家会给家乡的“父母官”添那么多麻烦。
听县委、县政府的小车驾驶员说,刚听到我要回去的消息,县委办公室的领导们很犹豫,不知道该不该接待。不接吧,听说我是一个在广东拥有上亿资产的集团公司老板,县里本来正在到处引资,到处请人来县里投资,眼下送上门来一个“大老板”,怎么说也不该冷落;接吧,又听说我祖祖辈辈都是本县偏远的果子村的农民,几年前还是一个一文不名的打工仔……
这件小事把领导们搞得很累,反复研究,最后大家还是决定“解放思想”,派个小车到火车站接我。
下火车后,接我的人指给我一辆小车让我上,我怕上错,问了一句:“就是这辆吗?”没想到接我的人误会了,他大约以为我是发财了的大老板,不愿坐国产的旧车,对我解释:“这已经是县里最好的车了。”
我没有再多说,但下车后却认真看了看这辆车,的确很差。第二天,县长和县委书记来宾馆看我,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广安出了个伟人邓小平老人家,全靠他中国才加快了富裕的步伐,我们广安人要给他争气。你们是广安的父母官,坐那么差的小车太不够档次了,现在不像以前,以前当官的走路人们都会夸,现在别人只会说是不能干。我也知道广安目前还很穷,这样吧,我送县政府一辆最新型的桑塔纳。”
过了几天我又决定在果子村修一条公路,然后又捐资几十万元人民币,修一座小学,我告诉修学校的设计人员:“不要怕花钱,一律按高标准修,老师的办公室要装上空调。”
我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读书少了,因此,我非常希望大家一起来实实在在地兴办教育。
1992年那次我回家,路过我的母校──果子村小学,我进学校去看望我的老师。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每一次回家乡,都要去看望曾经教过我的傅老师。在山村度过多年教书生涯的傅老师,早已是两鬓斑白,再也看不出当年带着我们在竹林里吟诗的激情和风采,消瘦的脸上爬满了辛劳的沟渠,但他两眼依然是那样明亮有神,他默默地在这座难避风雨的破庙改建成的学校里,勤勤恳恳地教书育人,将自己的一生用来教育培养一代代农家子弟……
面对傅老师,面对破烂不堪的校舍,我是由衷地觉得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真是伟大,世界如果没有他们,绝对不会成为一个世界!
所以,我非常赞成大力提倡“尊师重教”,这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更重要的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特别需要教师来培养出成千上万的人才,否则,就是把现代化送到我们手上来,我们也会束手无策。
因此,当我看到破烂不堪的学校,看到安排在神殿里的那些教室,看到教室里黑乎乎的光线,以及已经遮不住风雨、面临坍塌的房屋,我为辛勤工作在家乡的乡村教师们深深感动,就决定出资在家乡修一座像样的学校,改善小学的办学条件。一方面是报答养育了我的那片土地,一方面也是报答教育过我的老师和学校。
我这人喜欢说干就干,当天就同果子村所在的恒升镇政府的领导们商量,着手筹办。开始计划是30万元,工程开工后,我因为惦记着这所学校,放心不下,一年里专程4次回去查看,一再向施工部门讲,一定要把学校修好,并把投资从30万元增加到40万元。
我是熟悉建筑这个行当的。我常常见到我们国家的一些城市街道,因为缺乏预见,一会儿接水管,一会儿埋电线,挖了一次又一次,把好端端的水泥路面挖得坑坑洼洼的,实在难看;而街道太窄更成了目前大城市的一个大问题,天天堵车,误事不少……这些都是值得大家(不仅仅是规划城市建设的人)好好总结的。学校是为将来培养人才的地方,本来就是“未来工程”,所以修学校更需要有眼光,要着眼于未来,不仅要它现在“洋”,几十年后也要它不土!当然,最主要的是要它实用,要求把美观和实用统一起来,为我们家乡的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当您看到这本书时,学校早已经竣工了。假如您有机会去广安恒升镇的果子村,您就会亲眼看到那所学校。
从1994年秋季起,孩子们已经离开了破旧的古庙,到新教室里上课了。我是在广东惠阳市听到这个消息的,说真话,比我自己住进新屋还要高兴百倍,我像完成了一项巨大工程似的欣慰无比。人就是这样,当温饱问题已经构不成威胁以后,人的追求就明显地不同了,不再是为了一日三餐,不再是为了几个零花钱……而是将“对更多的人有好处”作为了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目标。
从这一点上看,我对党中央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又有了新的认识。
果子村那所学校被命名为“延林小学”,这是当地一位朋友建议的,我没有否定,倒不是因为这学校是我出的钱,“延林”二字是我的名字。这个名字是我的父亲请村里有学识的老一辈人起的,这是他们那辈人对我的期望。那么,我为什么不可以让我的父亲那辈人对我这辈人的期望,变为对所有下一代人的期望呢。这个期望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让今后所有在这个学校读书的孩子,将来长大成人后,不要忘记生养他们的果子村;要为果子村的建设和发展出力,把山乡人的勤劳、朴实、吃苦、奋发向上的精神,像生生不息的树林、竹林那样延续下去;同时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人,在家乡盖起比“延林小学”更漂亮的公益建筑,也希望果子村的新房像茂盛的树林、竹林那样越来越多,每一家的住房都比这所小学盖得更好。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